祠庙的最初意义并不完全是祭祖先的地方。《竹书纪年·沃丁》云:“八年,祠保衡。”也就是说,商沃丁八年,立祠祭祀保衡。保衡也叫阿衡,指伊尹,见《辞海·阿衡》。这个关于祠庙的记载在商初,至今约有多年。这里祠庙祭祀的是功臣,与后世武庙的性质类似。
宋《元丰九域志·附录·卷四》载:“汉武帝见一童子,曰吾居丹阳,使往西田,说岂上升。遂立祠。”同书卷五载:“乌伤侯庙,后汉赵炳以方术治病,百姓神服,从者如云,令以其惑众,收而杀之,民为之立祠室于永康。”这里所说的祠,显然祀的是神。其他如关帝庙、药王庙等,内涵同上。以上两类祠庙都不同于后世之宗庙。
宗庙也叫宗祠,是祠庙中重要的一个类别,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可见,在当时一般老百姓是不允许建造宗庙的。
宗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汉书·卷六三·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后汉书·卷一》:“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后汉书·卷四十八·清河孝王庆传》:“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灵有所依庇。”宋《通志·金石略》有《召伯祠堂记》。
宗祠,又称宗庙、祠室、祖祠、祖厝、祠庙、家庙,也有总祠、大宗祠、祖堂、支祠、分祠、堂祠、房祠等称呼。它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
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湖南(邓禹系)邓氏曾于民国22年,在湘乡邓氏渡邓茹真先生的带领下,集20县族、合49位先贤之力、花十年之功而成湖南《邓氏联谱初辑》。是谱由长沙湘益公司印刷,凡六卷。笔者手头一部保存完整,历78年而未坏一字,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该谱所涉族均为邓禹后裔,因湘乡有“邓禹墓”及“邓氏总祠”等重要人文资源,该谱又由湘乡族贤主修,所以,这些重要的人文信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写进了《邓氏联谱初辑》,此举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先人学习的绝佳平台。
时间飞逝,近80年后,这份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引起了湖南邓氏后人的高度重视,联谱中的“邓氏总祠”也就很自然地又走进了广大湖南邓氏的视野。在各种力量努力下,我们曾发起并于年的11月2号在湘乡举办过一次规模浩大的“秋祭邓禹活动”。
秋祭是成功的,吸引了来自全国18省位各界人士的参与,活动期间,大家缅怀邓禹的丰功伟绩。该会前后,有方家将湘乡“邓氏总祠”定位为湖南甚至是全国、全球的“邓氏总祠”加以宣传,这引起了大家对湘乡“邓氏总祠”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