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章上的古浏阳八景篆刻艺术带您走进 [复制链接]

1#

相台春色

故事:据清《一统志》载:“唐相裴休,曾居浏阳天马山西麓,夜听猿啼,因以名猿啼山,后筑台居之,人称隐相台。”每到春天,登临相台,见桔、竹郁郁葱葱,桃红李白,田畴锦翠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人物:裴休(-)字公美,唐朝一代名相。官至吏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善文章,工书,以欧、柳为宗,曾任湖南观察使,好佛法。唐僖宗年间,曾监造石霜寺。

诗记:“旧是东南裴相台,绿浠一径绕苍苔;此日城烟人少到,当时公府弃官来;禅床牙笏留花雨,书治蛙声噤鞠灰;泉石至今有神气,山林应解识三台。”(元·欧阳玄《相台·七律》)

趣事:关于“书治蛙声噤鞠灰”句,是指传说中裴休深夜读书于此,屋侧池中,青蛙鼓噪不止,裴休恶之,以一墨砚投入水池,则蛙声嘎然而止,水变黑色,遂为后人留下了“哑蛙池”。由此,隐相台和哑蛙池一并成为浏阳八景之一。清同治年间,当地农民抽水修池,墨砚复出。年,县城陈雨苍重金购此砚,以梓木制盒珍藏。盒盖上刻篆文“哑蛙池遗砚”5字。下刻行书62字,记石砚原委。石砚椭圆形,约手掌大小,质地细腻,显微红色,中雕刻一鸭一荷。此物现存陈氏后裔手中。

现址:天马山

枫浦渔樵

来源:枫浦渔樵是指双枫浦的景色。双枫浦位于浏阳城南清渭水之畔,河水从南向北,洋洋洒洒流来,一泓碧水,波光荡漾,缓缓泻入浏阳河。据史载:古代这儿有两株大枫树矗立两岸,挺拔苍莽。在双枫之间,有一座雕栏石桥横跨渭水之上,“小桥流水人家,频添诗情画意”。

传说盛夏之夜,双枫浦南风薰拂,金鲤成群,相互咬尾,溯流而上,其时渔船游弋,灯火点点,趁晚捕捞,再加上礁夫伐木负薪,纷纷嚷嚷,踏月归来,好一副“枫浦渔樵”的画图。

双枫浦之有名,还有于其水质的淳净,用这里的水磨制豆腐,特别鲜嫩可口。因而南市街豆腐远近闻名。现今的双枫浦则更是美不胜收。两岸柑桔,一入晚秋,万绿丛中点点红;水流出口处,竹筏木排,顺流而下;机船木舟,千帆竞发。倘若杜翁活到今天,重游双枫浦,定会留下新的佳句,让人们传诵。

人物:杜甫、张若虚。唐大历四年五月更有诗圣杜甫来到浏阳,双枫浦的美景,使杜甫在他的暮年举棹游此地时诗兴勃发,留下了《双枫浦·五律》。

诗记:“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自凉衰谢力,不道栋梁材。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台。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唐·杜甫《双枫浦·五律》)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现址:浦梓港(氮肥厂对岸)

鸿阁斜阳

来源:鸿阁斜阳是指宋代所建归鸿阂(一作飞鸿阁),该阁在县署高大仪门外之右,虽背北面南,却阳光难于照射其上,唯在晴日*昏之际,残阳夕照,霞抹晴空,金光灿射,亭阁生辉,因而名之。据同治《浏阳县志》载:归鸿阁取昔人目送鸿归而名之。宋代浏阳知县杨时所建,岁久阁早已坍颓,其迹不存。

人物:杨时(—)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故事:年(哲宗绍圣元年),杨时知浏阳县事。在任4年,有惠*于民,首建飞亭,又建归鸿阁,写有《归鸿记》:“县宇西北镛之隅,有废址焉。……荒堙芜没。予一日,曳杖蹑履,徜徉乎其下,周览左右,洒然异之,披秦刈蔓而嘉木茂卉,连山穷谷,挺芳含媚,隐然四出。乃取县府之弃材,为阁于其上。”

杨时任浏阳县委书记66年后,张才邵继任,重修归鸿阁,又邀请张栻(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作《归鸿阁记》:“公(杨时)之德及邑民也,深矣!后六十有六年,建安张才邵来为*,慨然念风烈,咨故老,葺公旧所,为归鸿阁,绘像于其上,以示后,以慰民之恩,去击不忘也。”

诗记:“高阁对琴堂,淡抹烟光,年来风物换沧桑,翘首飞鸿何处落,一片斜阳。遗像绘图装,千载传芳,程门人去景苍凉,遥见暮云笼树碧,犹忆甘裳。”(清·周忠信《“浪淘沙”》)

现址:才常广场附近

鷃亭芳草

来源:鷃亭芳草指昔日浏阳八景之一飞亭独有景色。据同治《浏阳县志》载:“杨时在任四年。有惠*于县。作飞鷃亭,又作归鸿阁。自为石刻记。”又县志“艺文”卷载:“明嘉靖十三年(年),知县苏寒村毁淫祠而新之。”苏寒村,字本皋,固安人,嘉靖十一年(年)癸巳岁知浏阳县事。视县旧祀王池、水南、东诸庙。民庶惑忧,以毁祠而新飞亭。后又废。清同治十二年时在署西尚悬“飞鷃亭”原额。明代王献之作《飞鷃亭》:“址于治右(县署二堂之右)、广三楹,围以垣墙,植以竹木;时或延宾,退思且视也。”又云:“飞鷃亭义取何乎?或曰:鷃,小鸟也,飞不数尺。言乎其栖之易也。或曰:鷃之飞也。而跃如前言乎。斯道之昭也。或曰:鷃亭记怕也,而飞鸟鸣焉,言乎其止暂也,义亦悉矣。”相传:飞鷃亭的围圃之中一块长方形的草地,生有似蜈蚣蔓草,四季如茵,数九寒天,满地积雪尺余,唯独这里绿草青青,如夫似锦,故有鷃亭芳草名。

诗记:“芳草几何时,积棘权栖。空亭犹记孤雁飞,三径春残花老去,芳草凄凄。”(清·周忠信《浪淘沙》)

现址:才常广场

吾山雪霁

来源:吾山雪霁是前人对道吾山雪霁美景“屏张笏列,岩壑依稀,晴雪欲消,寒光远射”的描绘。

诗记:“画屏千仞接楼空,六出谁半罨碧峰。林谷气来藏虎豹,石潭寒重锁蛟龙。日华深处青先露,云影恰时翠尚封。几度凭栏闲纵目,错教人讶玉芙蓉。”(明·作者未知)

现址:道吾山

药桥泉石

来源:相传为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浏阳洗药炼丹之处的景观。浏阳城东山绵伏小山,因孙思邈曾隐居在此而名孙隐山,该山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炼丹台等胜迹。而以药桥泉石胜景为最佳。

人物:孙思邈,唐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相传孙思邈是花炮始祖李畋之师,李畋改良了“硫磺伏火”,研发了烟花爆竹。

诗记:“孙隐兹山若许年,至今台现尚依然。云间不见烧丹灶,桥下犹流洗药泉。造谒为民祈雨泽,徘徊寓目受山川。穹碑备载飞升事,胜迹由来岂浪传。”(明·郑序,浏阳县吏)

现址:思邈公园

巨湖烟雨

来源:浏阳城西约15公里神岭一带,三峰鼎峙,葱青入郭,中间有一大湖,曰巨湖,其山也叫巨湖山。巨湖烟雨乃指春夏之交,清晨山顶石烟缭绕,雾入云霄,俨若雨下,变幻万千。

诗记:“烟雨暗层峦,西望茫茫,树墟城郭雾中看。气涌潮心肤寸引,酿就轻寒。几缕向空翻,数点飘残,潇湘彭蠡合奇现。疑是南宫传笔意,水墨溪山。”(清·周忠信)

现址:西湖山

中州风月

来源:中州指今浏阳市浏阳河畔的“状元洲”,长约里余,平沙铺锦,绿草如茵。夜色特别迷人,每逢陪月当空,波光映月,江风袭人,故名“中州风月”。

诗记:“空阔拥江流,雅以赢洲,清风明月此长留。佳景和人谁与共,目荡神游。北岸烟浮,南浦云收,沙明水碧接天悠,良夜有怀何计遣,酌酒相酬。”(清·周忠信)

现址:浏阳河中路,从浏河大市场到思邈公园。

作者:江敏

作者简介:年生,湖南浏阳人,自号半盦,别署未闻斋,师从罗光磊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麓印社理事,浏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等多次全国性展览。

作者感言:近年来,我亦步亦趋,心摹手追,有时候会因为偶有小得而暗自得意,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苦无佳构而绞尽脑汁……此次所选五十余方印作,代表了我目前的创作水平,谈不上满意,权当对自己的一个小结。

艺术评论:读他的印谱,是一种美的享受。品其印作,便会由然赞叹其篆刻功底之扎实,技艺之精湛。他的篆刻作品,无论满白文或细朱文,皆工稳清新,雍容秀美,朴茂深厚,平和深远,谦谦君子之风,潇洒其间。——书画家潘颂华

阅读原文更多惊喜

浏阳发布征集logo、卡通形象

为进一步打造凸显浏阳地方特色的亲民、服务、活力、创新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