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大约从年起,给孩子减负就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尽管20年过去了,但热度似乎从未消退。
笔者之所以称它是个“热门”的话题,并不在于话题的本身多么吸睛,而是这场持续了20年之久的辩论,如今在各种声音中,是否被扭曲了内涵,改变了初衷。
学生、家长、社会给孩子减负的要求,每年呼声都很高。但是在减少了学习时间,减少了课业数量和难度之后,我们似乎感觉孩子的负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让更多的孩子提前背负上了不相称的压力。
是孩子的承受能力变弱了?还是减负的雷声大,雨点小?
01“假”减负,一场“一美元拍卖陷阱”的闹剧
“赢在起跑线”、“赢在子宫里”…为孩子抢跑的父母形形色色,不放弃任何可以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孩子减少的课业时间,变成了兴趣班、辅导班、英语班…校内的减负,变为了校外的增负。
更糟糕的是,似乎留给孩子的可支配时间越多,家长就越焦虑。只有给孩子额外增加更多的学习任务,才能心安。尤其是给孩子报课业辅导班的热情,就像是在参加一场“1美元拍卖”。
博弈论专家,耶鲁大学教授马丁·舒比克(M.Shubik)的“1美元拍卖”案例。一位拍卖师拿出1张1美元钞票(1美元=美分),从5美分开始起拍。每次叫价不低于5美分,出价最高者得到这张1美元。但出价最高和次高者都要向拍卖人支付和出价相等的费用。这场别开生面的拍卖会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叫价声此起彼伏。但当有人喊出“50美分”时,节奏逐渐慢了下来。为了不成为次高价者而承受损失,加价仍在继续。最终这张普通的1美元(美分)纸钞,拍出了美分的价格。
如果把1美元作为孩子减负前的课业任务,把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数量当做竞拍出价,似乎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孩子在经历了减负后,反而背上了更沉重的负担了。
对于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来说,给孩子额外增加学习任务,和竞拍者的心理非常相似。只有不断地加码,才能最终胜出。遗憾的是,这样的竞争就像一个沼泽陷阱,越挣扎就陷得越深。大多数人只能通过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结束这场原本以趋利为目的的博弈。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即便在这样一场“拍卖”中胜出,也未必会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赢家。
也许作为家长,我们在追求高效育儿、科学育儿、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全脑开发…这些半成品,甚至伪命题的育儿新思潮时,真的有必要偶尔停下飞奔的脚步,想想我们给孩子减负的初衷是什么。
02“真”减负,应试教育常年“躺枪”
真减负,越减越负。不少家长在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拥抱”天性上之后,往往又会发现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泯然众人。于是这类家长把原因强行归结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上。可是,他们所奉行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也不是按照谁分数低就录取谁的原则来的啊。
“超额”响应减负号召,用虚无缥缈的教育新理念,掩饰内心对竞争的恐惧,也直接影响了自己孩子对考试的态度。
不管这口“锅”是否应该让应试教育来背,但至少已经有学生被“激进”的减负思想洗脑了。
年,河南考生蒋多多在高考中故意交白卷。她在试卷上用双色笔答卷,“痛批”高考,把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写到密封线外。这位叛逆的女孩,在高考试卷上留下了“不满和宣泄”,试图以此来反抗高考,反抗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年,浏阳考生陈圣章在高考中故意不答题,最终交了白卷,以此宣泄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年,云南考生吉剑高考4科仅得分。并且声称,原本是想要考0分的,考理综时,他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就胡乱做了些题,没想到还能得到分。年,贵州考生李坚,高考中所有科目都故意考0分,同时考场上即兴撰文《作文与嫖妓》反对当前套话作文,欲以此来表达对现行应试教育的不满。年,安徽考生徐孟南,高二前埋头苦学,之后接触批判当前教育的文章,开始思索自己的“三人行教育”。因求助名人帮忙宣传理念无果,年效仿蒋多多以0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