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作为复制古人锲刻痕迹的手段,其概念最早源于晋唐时期勾摹填色的“榻本”。人们将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古人锲刻痕迹拓制于纸上,从而复制留存用以考据、临摹。不同于书法绘画,拓片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自宋代欧阳询、赵明诚始兴,至清代乾嘉学派时大起,而自近代与考古学结合后至于鼎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收藏拓片其重要意义越来越大,本次敬和春拍益章·中国书画专场汇集端木蕻良旧藏汉画像砖及《韩仁铭》拓片,王文治旧藏《玉版十三行》,以及罗振玉玉简斋藏北周金石拓片、溥儒等名人递藏拓片,可谓纷彩夺目。
近代金石学史当中,“甲骨四堂”是不可逾越的光辉,而其中“雪堂”罗振玉,可谓“四堂”之首。
罗振玉的学问积淀于传统考训诂学、文字学等“小学”功底,发轫于考据研究之学,其学识之渊博,令人敬服。而“玉简斋”作为罗振玉的斋号,在金石学界可谓久负盛名。据《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卷四《钱武肃王投龙玉简跋》记载,罗振玉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得此玉简,并比对银简校对文字异同,后以“玉简”榜以斋名。
Lot罗振玉藏北周金石册页拓本
36.3×27cm.约0.9平尺(每幅)
题款:上虞罗氏玉简斋吉金,三,北周
出版:《考古与文物》第一期,P17,年。
此本“上虞罗氏玉简斋吉金三北周”当中汇聚北周时期佛造像、砖铭、造像记、摩崖石刻等诸多珍贵遗迹的拓本,不仅对于北周时期锲刻书风的研究有较高价值,更能对北周时期的造像风格、形制体例产生直观印象。
而难能可贵的是,此册之中“比邱尼法晖造释迦象”一页当中,汇集*宾虹藏石拓片,拓片本幅钤有*宾虹印章,及溥儒题签“比邱尼法晖造释迦象,天河四年岁次己丑十月丁巳朔十六日歙县*石藏石”,互为印证,名家石痕墨迹汇聚一册,殊为难得。
Lot王文治(-)藏拓片册页
20.3×11.2cm.约0.2平尺(每幅)
释文:希世之宝。
题款:庚辰冬素道人题,
庚辰秋七月古淮徐崇武敬识,
浏阳张秉文。
钤印:陈宗虞(朱)、金石长寿(朱)、山间明月(朱)、李真(朱)、秉文(朱)、周永荫(朱)、梦楼(朱)、叶先圻(朱)、光风霁月初怀(朱)、琴砚斋(朱)、读易名(白)
《玉版十三行》又称《洛神赋十三行》,在中国书法史当中可谓光辉彪炳。作为“二王”之一的王献之为数不多的书法风貌遗存,《玉版十三行》用笔隽秀,结体端庄,温文尔雅,笔画间透着一股疏旷灵秀气息,呈现了楷书在唐代成熟以前的风貌,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
《玉版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二: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后世辗转传刻,皆以此二本为底。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一方《玉版十三行》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故其拓本皆称“碧玉版”,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拓本,都推“碧玉版”为精。
此册为清代王文治旧藏,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清代书法家、诗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王文治恰生逢清代乾嘉学派金石考据之风大兴之时,同样对金石碑刻拓本颇有雅兴。同为乾隆朝的张廷济亦收藏有《玉版十三行》宋拓剪裱本,从石花痕迹来看,此册与张廷济藏本皆出于“碧玉版”,而王文治之后,此册又进入民国周永荫“琴砚斋”,流传有序,实为可贵。
近代以来,考古学方兴未艾,大量汉代石刻出土令人们耳目一新,从而对汉代艺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更是为近代金石学家所好。端木蕻良作为近现代十分重要的作家,对于传统文化也颇为喜好。此次释出端木蕻良先生旧藏《韩仁铭》拓片以及汉画像砖拓片两件:
Lot端木蕻良(-)旧藏汉画石拓片
26.5×cm.约3.3平尺
题款:端木先生雅玩,八一、十一、三〇
钤印:开封地区文管会赠(朱)
汉画石拓片局部
而画像砖在现存汉代美术遗物中分量极重,其雕刻印制的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汉代美术的发展水平。此拓本中的汉画像石,为东汉早期风格,画风朴拙,线条流畅,韵味优雅。上部为虎、猴等动物形象,远处仙山相连,下半部为句芒、车马出行、涉猎、后人祭拜以及羽人引路等主题,总体呈现了两汉时期特有的引*升天观念。
拓片左端钤有“开封地区文管会赠”朱文印,可知此拓片当出自河南开封当地考古单位,拓工专业且精良,落墨厚重均匀,每处细节清晰可见。
Lot端木蕻良(-)旧藏《韩仁铭》拓片
.5×92cm.约13.8平尺
碑额:汉循吏故闻憙长韩仁铭
《韩仁铭》拓片碑额
《韩仁铭》拓片局部
《韩仁铭》全称“汉循吏故闻憙长韩仁铭”,为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立碑,原石现存于河南荥阳,圭形螭首,碑额下有穿,碑身下部残缺。记述东汉闻喜长韩仁*绩卓著但英年早逝,上级下令破格祭葬的情况。
此作书风古拙遒劲,而波磔错落有致,用笔开始注重法度,脱去早期隶书的野放,有《礼器》《乙瑛》之韵,呈现出东汉末年隶书书风的典型风貌。碑文左方有金代赵秉文、李献能题跋及李天翼等题名,详细记录了出土经过。
此拓片为原石整纸墨拓,落墨均匀、厚重,有“乌金”质感,字口损蚀较少,拓制清晰,且未有墨渍漫漶之处,左侧题刻尚清晰可识,尤为珍贵。
自晋至唐之间数百年,隶书楷化的过程相当漫长,而其间北朝书法前年来鲜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