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向北贯穿长沙东南部的圭塘河,是长沙唯一的城市内河,也是浏阳河汇入湘江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圭塘河这样的河流中国有近三万条,它们最后都连通着长江与*河,就像人体每一根毛细血管都连通动脉和静脉。”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代理主席*亮斌在他的散文集《圭塘河岸》中如是写道。
*亮斌写出了圭塘河两岸大多数市民的心声,这条曾被我们严重伤害过的河流,其实就是大地上的一根毛细血管,它的健康关系着大地的健康,从而也关系着生活在大地上的我们的健康。现在,这条“毛细血管”被两岸的市民悉心呵护着,人们享受着这条日益美丽起来的河流。
圭塘河曾经水质恶化,河道风光一度受到影响
“两岸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飞舞,白头鹎在树梢鸣唱,乌鸫在河滩上觅食,密密的建筑物倒映在水中,河水缓缓地流过,眼子菜随着流水舞动着它金丝一般长长的尾巴,小鱼在水中嬉游。”城市与自然在圭塘河两岸的融合共生,让工作在圭塘河东岸、生活在圭塘河西岸的*亮斌非常享受。为享受圭塘河两岸的风景,只要天气晴好,他基本上都会步行上下班。这还不够,有时候午休的两个小时,他也会漫步到圭塘河边,或继续漫步,或找个地方静坐。
*亮斌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的一名资深环保工作者,他很清楚圭塘河的过去——三十多年前,城市快速发展,两岸的房屋越盖越多,居民不断增加,自然雨水在不断减少,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带来的污染进一步加剧,排放浓度也在上升,圭塘河水质渐渐恶化,河道风光受到影响。
最差的时候,圭塘河多河段水质指标处于V类甚至劣V类标准。水质从Ⅰ类到V类共分五级,劣V类是比V类更差的水。圭塘河曾经污染到何等地步,可想而知。
长沙晚稻空间公益影像支持中心发起人、从事环境调查研究十余年的刘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用影像记录圭塘河,他的电脑里存储着上万张圭塘河的照片。刘科在圭塘河畔长大,他记忆中的圭塘河水很清,夏天自己最喜欢和小伙伴带着竹篓去摸鱼虾。累了,倒在河畔草地小睡一会儿;渴了,捧起河水就喝。在圭塘河水质恶化、黑臭之后,出于对这条河流的热爱和牵挂,他成为保护这条河的志愿者之一,成了一名民间河长。十多年来他每个月都要到圭塘河巡河两次,他用镜头在圭塘河边见证并记录了污染的减退、树木的成长、居民的聚集和鱼鸟的归来。
短短数年,圭塘河完成了“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逆袭
年,随着《-年圭塘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出台,*府开始了对圭塘河的全面治理。但因为圭塘河纳污面积近平方公里,河流污染根源复杂,治理的进展一度非常缓慢。
年,圭塘河开始流域综合治理;年,圭塘河治理设计中引入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但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圭塘河的负担依旧沉重不堪。根据长沙市环保部门年末至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流域3个断面以及与浏阳河交汇处水质均出现劣Ⅴ类指标。年,圭塘河被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
从年起,圭塘河的治理开始加速。首先,由过去的“九龙治水”变为“一龙统筹”,为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成立了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实现流域治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实施。接着便是外请专家,引入国际领先的专业治理机构德国汉诺威水协编制流域总体规划,在总规指导下,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此外,由区河长办牵头,环保、住建、城管、属地街道等九大部门共同协作,通过常态巡河、河长会议、信息共享、督察巡查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整合民间力量、志愿者,建立“红*蓝”护卫营、青少年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和绿伞卫士研学旅行基地,共同守护圭塘河。
雨花区以从未有过的高效开始了对圭塘河的治理,首先是“关”,截断污染源,关停整改圭塘河沿线排污企业上百家,拆除违法建筑近万平方米;其次是“治”,对圭塘河源头地下干支管网全面改造,引进“食藻虫+沉水植物”进行水体修复;再次是“清”,为河道实施常态化清淤疏浚,累计外运淤泥总量20万立方米,大大提升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接着是“引”,年冬雨花区果断启动长达8公里的圭塘河生态引水工程,打破78米高的落差壁垒,从浏阳河冬斯港引水至圭塘河金屏段;最后是“塑”,邀请专家编制圭塘河流域总体规划,完成河岸景观建设,重塑滨水空间,其中重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是把河流改弯——改弯后的河道有了生态岛和缓流区,圭塘河水体的换气率得以改善,生态岛则为昆虫、鸟类提供更多类型的栖息地,景观空间上也变得更为丰富,岛上种植水生湿生植物也有净化水体的作用。
年7月2日,长沙首个海绵城市示范公园正式开园。海绵城市公园,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公园像海绵一样会“呼吸”。相比于普通版的海绵城市公园,这个“4.0版海绵城市示范公园”创造性引入了“大小海绵”理念:在大小海绵“联动”之下,实现“水体无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无内涝”。
昔我往矣,河水浊浊;今我来兮,杨柳依依。科学的方法加上超强的执行力度,短短数年时间,圭塘河就完成了“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蝶变。
向“野河”看齐的圭塘河,有书香营造的诗和远方
年春天,长沙的自然摄影爱好者拍下过这样一组照片:河里巨大的鲇鱼在追逐嬉戏,掀起几十厘米高的水浪,河岸上的人们拥挤着观看这样的场景。看到过这组照片的市民无不感慨,生命的气息,开始弥漫在这条河流之上。
随着河流水质的进一步改善,更多的生物开始从周边向这条河流聚集。
以昆虫和鱼类为主食的鸟类开始出现。水边经常看到池鹭在飞翔,它们有白色的翼,身上有褐色的纵纹,飞行时姿势舒展优美。它们喜欢站在水边较高的地方,也不怎么怕人。在长江以南,它们的种群大多为留鸟。
让市民和专家都非常高兴的是,圭塘河模拟自然形态、重建自然体系的成功,圭塘河正在一天天地向“野河”看齐,正在一天天变得像“野河”。
即使已经是初冬了,仍然是圭塘河两岸野生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都还在争艳的季节。
爱心桥旁边大片的秋英(波斯菊)正在盛开;美人蕉同样花事繁盛,有红、*两类不同颜色的品种,它们大多散布在滨水河岸带上;风姿绰约的木芙蓉花团锦簇,吸睛无数。
野生植物中这个季节花事最为壮观的是蓼花。它几乎已经在河岸带和生态岛上形成了花海。蓼花,不是什么名花,夏天,它们绿油油的,和别的草相比,不显得有什么特别,但一到秋天,湖边或河畔的它们便一片一片地渲染开,绿叶红花,随风轻轻摇摆,颇有飘逸之态。*针草、芦苇、青葙、藿香蓟都还在花期。马鞭草、鼠尾草、狼尾草这些景观植物则有着比野生植物更为丰富的花色。
掩映在绿树清波中的“和+”共享图书馆是圭塘河风光带中非常亮丽的一道风景,这座坐落在小桥流水边的图书馆是一幢有着超高落地窗的红砖洋房。图书馆有两层,楼上还有一个小阳台,坐在木色结构的椅子上,抬头透过窗户,便可看到满窗的绿色——这个季节,可看到银杏在风中摇曳的金*。最让人有感觉的是在夜幕降临之后,华灯初上,图书馆温煦的灯光映入细浪微波的羽燕湖,这是一个极具知识明灯象征意义的场景。共享图书馆的出现,让风光旖旎的圭塘河流域有了书香营造的诗和远方。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