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咱们大浏阳的官渡嗦螺惊动了省里电视台,快 [复制链接]

1#

说起地道浏阳美食

咱们官渡的嗦螺可是一张活名片

来到浏阳,可别只晓得呷蒸菜

正宗的下酒菜非嗦螺莫属

这不,前阵子就吸引了长沙电视台的栏目组过来

揭秘这份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客家美食

快来看看我们勤劳勇敢的官渡人民

是如何解锁嗦螺这道美食的吧~

嗦螺,很多朋友都吃过,每到深夜,这可是咱们宵夜最佳的下酒小吃,就着小酒,嘬一份嗦螺,那叫一个舒服呀!今天我们《乡味·舌尖上的长沙》系列报道,要说的就是这美味的嗦螺,只不过今天我们介绍的嗦螺,和咱们长沙人在夜宵摊常吃的嗦螺有很大的区别,估计很多长沙人都还没吃过!但它在浏阳,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客家人之中,却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这就是官渡嗦螺,接下来,就跟随我们的摄制组一起到咱们浏阳河的源头去了解一下这道美食吧!

浏阳河,是一条会唱歌的河,也是一条处处是风景的河。九曲十八弯的浏阳河从青山而出,静静地流淌,养育的是一方风土,孕育的是一片人情。今天,我们的摄制组顺着多情的浏阳河一路而上,来到了浏阳的官渡镇,寻访一道富有特色的客家美食——官渡嗦螺。

作为一道起源于当地的客家美食,官渡嗦螺当仁不让成了客家人钟子平农庄里的招牌菜。

农庄负责人钟子平说:“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的一道菜,小时候我们到田里干活,干完活,我们就经常也顺带一筐田螺回来,刚好回来就叫妈妈做了吃。”

钟子平今年已经57岁了,是浏阳土生土长的客家人,祖上是明朝的时候,因为战乱,从江西迁过来的,到他已经是30多代了,祖上来浏阳的时候,官渡嗦螺在当地就已经非常的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慢慢地他家的祖辈们也就学会了做这个官渡嗦螺。

钟子平告诉我们,制作官渡嗦螺,必须要选用这又大又肥的田螺,只有这样,做出来的嗦螺吃起来才更爽,肉质会更嫩滑鲜香,而这也是官渡嗦螺与其它嗦螺的一大区别所在。而制作一份美味的官渡嗦螺,这工序也是相当耗时费力的。首先这主要材料田螺,需要提前好几天准备好,并在干净的水里倒入茶油及放上一小块即将生锈的铁,再将田螺放入其中静养两三天,让田螺将其中的泥土与杂质全部吐出,达到一个清洗的目的。之后切掉田螺的尾部,把肉挖出来,壳和肉都要洗干净备用,接着就可以准备配料了。

厨师长钟阳成说:“我们准备准备的配料有紫苏、薄荷、韭菜等,其实做官渡嗦螺,里面还需要放一些“笔池”,但是现在这个季节,这个原料已经没有了,所以我们今天就不放了。”

“笔池”这一味独特的香料,其实就是留兰香,如今正是冬季,留兰香早已枯萎,所以想要吃到味道最正的官渡嗦螺,还必须要春夏时节来。厨师长钟阳成告诉我们,在官渡,很多农户为了做嗦螺方便,自家菜地里都会种上紫苏、笔池等这些特殊的香料,做菜时就可以就地取材,而今天准备的薄荷叶、韭菜、紫苏、水芹等配料,都是他们农庄自己种出来的。

准备好这些配料之后,需要将他们全部洗净切碎,并把田螺肉加入茶油、豆豉、食盐、耗油、辣椒粉等调料,拌匀即可。

据史料记载,官渡嗦螺这道菜起源于元朝,当时官渡古镇还称为居陵郡,首任郡台巴仁图谢娶了一个从广东梅州迁过来的客家媳妇潘氏。有一次,巴仁图谢宴请宾客的时候,其妻用田螺烹制了一道菜肴,大家品尝后都觉得非常的美味,还把这道菜形象地取名为“嗦螺”。巴仁图谢在任期间,其妻潘氏这一贤良的客家女子,扶助丈夫广施仁德,深受一方百姓爱戴,也因此官渡嗦螺也因此流传开来!

钟子平说:“以前我们一回家,就帮妈妈剥田螺,然后再叫妈妈做,做的时候,我们小朋友都围在灶台旁边,就等着一出来,就马上吃。”

官渡嗦螺制作繁琐,而这些有趣的制作过程及等待美食出锅的时刻,则是钟子平最美好的童年回忆。拌好料后的嗦螺肉需要重新灌入壳中,而这一步其实非常关键,螺肉塞得太紧,吃起来会很费劲儿,太松就失去了嗦的乐趣。灌好后的田螺需放入蒸笼蒸制,因为香料和田螺肉被壳包裹,蒸制的时候,这香料的味道不容易挥发,而且螺肉也不容易变老,最关键的是,内壳还能续存香浓的汤汁。待15分钟之后,这一份飘香四溢的官渡嗦螺就制作好了!

记者周靖翔:我们吃嗦螺,要夹这个汤里面的,而后放在这个嘴里,用力一嗦,这个汁水在嘴里散开,螺肉又非常有嚼劲,非常Q弹,而且还有这些浓郁的香料味,非常好吃!

钟子平告诉我们,官渡嗦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体现在嗦上面,极具乡土风味,而如今这道菜,在官渡相当的受欢迎。如今钟子平的农庄也正在打造嗦螺文化体验园,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这富有客家特色的乡土美食。好客的浏阳客家人就是这样,把当地极为普通的一些材料,通过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巧妙地做出了一道这么有特色的地方美食,并不断征服着食客们的味蕾,受人称赞,一直流传至今。

●End●

——如果喜欢,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