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铮铮风骨傲寒秋,一片丹心报家国纪念谭 [复制链接]

1#

铮铮风骨傲寒秋,一片丹心报家国

——纪念谭嗣同殉难周年

中共浏阳市委浏阳市人民*府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年前,一位浏阳男儿用一腔热血践行这句千古名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

生于年,英勇就义于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缅怀谭嗣同,就要学习他矢志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学习他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

(一)剑胆琴心忧家国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其父谭继洵曾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因父亲在京为官,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南,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谭嗣同5岁启蒙,10岁师从名儒欧阳中鹄,经欧阳中鹄指引,接触到王船山的学说,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启蒙。

13岁时,他第一次回到家乡浏阳,在浏阳县城“大夫第”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14岁至25岁的十余年间,谭嗣同随父赴甘肃就任,八次往返于秦楚之间,途经湘、鄂、豫、陕、甘、晋、冀、京、沪、江、皖、赣等地,游历无数名山大川,行程“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一路上他观察风土人情、结交名士,眼界大开,也真切目睹了晚清底层社会惨状,深感时*凋敝,发出“苍生病矣”的感叹,立志做一番有利于振兴国家的事业。

谭嗣同志趣高洁,尤善琴剑,兼习文武。青年时期曾跟随刘人熙学习琴操,广泛涉猎钻研古谱乐理,亲斫“崩霆”“残雷”二琴,并收藏文天祥“焦雨琴”。又拜王正谊、胡致廷、*凤岐等武术名家为师,学习剑术,兼擅骑射,故而有“剑胆琴心”之美誉。他喜欢经世济民的学问,对王船山、魏源、龚自珍、屈原等人非常欣赏,留下了《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等诸多作品。然而,谭嗣同自幼“薄视时文不屑为”,对科举制度极为厌恶,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

(二)思想进步图维新

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各省赴京应试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深重的民族灾难,让谭嗣同内心遭受巨大冲击,他对清*府的妥协极为不满,悲慨直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为救亡图存,谭嗣同认为变法必先从算学格致起始。第二年闰五月,他提出创办算学格致馆的改革主张,以兴算学、格致而科技救国。待到国力强盛后,逐步实现在进出口税、商业贸易、文化宗教上的平等,由此而废除不平等条约.老师欧阳中鹄看完十分赞叹,认为其思想已然青出于蓝,“以学论,不当使在弟子之列”“论事极有见地,任事极有力量”“才气横绝,足达时变”。他将长信以《兴算学议》为题出版。湖南巡抚陈宝箴亦大加赞赏,“谭复生书粗阅一过,其识度、才气、性情,得未曾有”,并刻印数千本散布于湘省各书院。自此,谭嗣同闻名于湖湘维新士人之间。

年秋,时逢浏阳旱灾,在协助赈灾同时,谭嗣同与欧阳中鹄、唐才常等人自行筹资,在浏阳文庙(今浏阳一中)奎文阁筹建了一个由16人组成的算学社(年2月改为公办的算学馆),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浏阳算学馆以培养“诣极精微”的数学专门人才为宗旨,主要教授算学。诸生每日须将课堂所学,以及课余所读、所习、所感等记录下来,按月上交,以备检查。除经、史类的书籍外,算学馆还备有古今算术、中外格致诸书及图器等,并订购了《申报》《汉报》《万国公报》等报刊。这是湖南近代第一所兼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其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法,都带有明显的近代教育色彩,成为湖南省新学的起点。

年春,谭嗣同奉父命赴京,先后与翁同龢、吴樵、夏曾佑等维新人士相识,并与梁启超成为挚友与同志。是时,一面是令他积郁已久的陈腐世道,一面是渴望听到他发声的崭新世界,在好友启发下,谭嗣同开始撰写哲学着作《仁学》。《仁学》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治理想。书中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说,否定“君权神授”,认为“君”不过是“民”根据需要所共举,“君”如不能为“民”办事,亦可共废,带有鲜明的革命色彩。这本书于次年春基本完成,这是谭嗣同最主要的代表作,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年3月,谭嗣同发起成立金陵测量会,旨在测绘地图与天体。他为学会购置天文镜、子午仪、经纬仪、纪限仪等大量科技仪器,亲撰章程,分门别类。十月,经元善于上海创办近代第一所女学堂,谭嗣同为夫人李闰向女学堂“捐款百金,名标第一”。为此,李闰名列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

年初,受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谭嗣同回到湖南协办新*。他先后发起创办湖南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不缠足会以及一些新式学堂。谭嗣同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分教习时,常常慷慨陈辞,纵论天下大事及民族、民权问题。他与熊希龄、唐才常等创办《湘报》,并担任董事,使之成为宣传维新变法的阵地与喉舌。湖南因此而成为当时“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使清朝的顽固保守派惊恐万分。他们极力诋毁、破坏新*,打击迫害维新派人士。不少人纷纷离湘。谭嗣同却毫无惧色,义无反顾,甚至愤然出面挽留,“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

(三)敢为人先洒热血

年6月11日,清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光绪电召谭嗣同进京觐见,并擢他为四品*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参与维新,时号“*机四卿”。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治、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等。光绪帝的变法决心让谭嗣同备受鼓舞,他决心“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致力于变法维新。

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下,手无实权的光绪帝感到“朕位几不保”,于是密诏谭嗣同等设法营救。9月18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劝袁世凯起兵诛荣禄、围颐和园,以保护光绪帝,袁世凯却模棱两可,设词推宕。9月21日,宫廷*变终于爆发,光绪帝被废禁瀛台,维新派人士遭到大量逮捕,持续了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谭嗣同不顾自己的安危,多方设法营救光绪帝,但行动均告失败。康有为在*变前一日离京出逃。谭嗣同从容地把自己的书信、文稿委托给梁启超保管,并要他东渡日本避难,保留实力继续改革事业,并慷慨表示:“不有生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9月24日,谭嗣同在北京的浏阳会馆被捕。狱中,谭嗣同潇洒无惧,留下了辉耀千秋的《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谭嗣同及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康广仁六人被杀害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临刑前,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神色不变,从容就义,年仅三十三岁。

(四)浏阳精神薪火传

爱国主义是谭嗣同的进步社会*治思想产生的基础和出发点。他之所以走上维新变法道路,就是在甲午战争民族危亡的形势下,为救亡图强而弃旧图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选择慷慨赴死,用自己的鲜血警醒世人。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家乡浏阳的一代代儿女。

年,谭嗣同的遗骸运回浏阳安葬。如今,浏阳仍保存有谭嗣同故居、谭嗣同墓、谭嗣同祠以及浏阳算学馆等遗址,并成立谭嗣同文化研究会。近年来,每年的谭嗣同诞辰日、殉难日和清明节,浏阳都组织相关人员、学生、群众代表开展纪念活动。今年是谭嗣同殉难周年,浏阳举行了纪念大会、诗词吟诵会、书法篆刻作品展、新书发布暨研讨会、祭扫等系列纪念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谭嗣同精神。

奋进就是最好的纪念。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浏阳儿女砥砺奋进,以破釜沉舟、迎难直上的决心和毅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探索了一条县域经济发展的“浏阳路径”,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浏阳现象”。浏阳也从当初的国家级贫困县,跻身全国县域发展水平第一方阵,获得了中国烟花之乡、中国花卉苗木之乡、将*之乡、中国生态魅力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等诸多荣誉。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浏阳的目标,牢牢把握“在区域谋发展、在全国争地位、在全球引资源”基本定位,全面打响“三大攻坚战”,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1-8月,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分别达到21.7%、8.6%、17.5%和12.1%,其中有三项指标增速达到两位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攀新高。

发展就是最好的纪念。年9月,谭嗣同铮铮风骨傲寒秋、一片丹心报家国,令人钦佩。年后的今天,我们追思、怀念他,就是要学习他心忧天下、爱国爱民,学习他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学习他敢为人先、勇于变革的精神。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进一步弘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强盛浏阳、活力浏阳、生态浏阳、幸福浏阳”而不懈努力,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浏阳的征程中谱写时代新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浏阳力量,彰显浏阳担当。

相关阅读

推动谭嗣同研究不断深入

谭嗣同研究系列作品研讨会召开

近几年来,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以及*协文史研究者,以纪念谭嗣同殉难周年为契机,先后推出新的研究成果。新编《谭嗣同集》《谭嗣同年谱长编》《寻访谭嗣同》等几部作品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9月27日下午,谭嗣同研究系列作品研讨会召开,应邀出席的各位专家学者、谭氏宗亲代表和各界代表齐聚一堂,深刻探讨谭嗣同研究系列作品,深切追忆、缅怀谭嗣同生平业绩。

浏阳市*协着眼于研究谭嗣同生平,与作者张维欣合作,并全力支持其创作,第一部全面记述谭嗣同生平事迹和思想的编年体着作《谭嗣同年谱长编》得以付梓出版;在充分吸收前人之长、综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张玉亮、张维欣重新研究和整理,为读者贡献了一部更加准确完备的谭嗣同文集;浏阳作家彭晓玲的历史散文集《寻访谭嗣同》,选取与谭嗣同关系密切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场景,多角度叙写、刻画了一个鲜活的谭嗣同,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当代价值。

研讨会上,新书作者、专家学者、谭氏宗亲代表等以谭嗣同研究为主线,畅谈创作初心,解读和评论研究作品,多视角、多形式表达了对谭嗣同的追忆。

浏阳市*协主席李家喜表示,纪念历史人物,弘扬民族精神,需要不断地探索新视角,取得新进展,在谭嗣同研究方面也是如此。此次研讨会,既是对谭嗣同的一种纪念,也是对谭嗣同研究的一次学术交流。各位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中肯宝贵的意见,将有效推动谭嗣同研究不断深入。

浏阳市*协副主席廖伟平参加研讨会。

谭嗣同遗物古琴复制件今起展出

经过紧张施工半个多月后,9月27日上午,浏阳市博物馆组织对谭嗣同墓周边环境提质改造工程进行了初步验收。

9月27日,在位于荷花街道的谭嗣同墓周边,杂树杂草已清除干净,一条步行道从谭嗣同墓延伸到其夫人李闰墓地。而在墓地下方广场附近,则修建了一处公共卫生间,广场至墓地的石道也已修葺一新。

记者同时了解到,在市博物馆多方争取下,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古琴“残雷”和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崩霆”的复制工作也已完成,从28日开始,两张古琴的复制件将在谭嗣同故居进行展出。

此外,为加强对谭嗣同故居、祠的保护和利用,今年10月8日起将对谭嗣同故居、祠进行关闭维修保护,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恢复对外开放。

来源浏阳日报(记者沈阿玲罗方平潘雅静)

编辑陈乔安

审核罗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