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些不能吃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213/5927674.html 柏加镇渡头村:支部建在产业上,“一院一景”绽放致富梦想
柏加镇渡头村是全国文明村,其苗木种植产业更是全国闻名。在这里,大多数村民都从事苗木种植与销售,进入村庄,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大花园。在自家庭院种植造型优美、赏心悦目的花木的农户很多,堪称“一院一景”。
走进柏加镇渡头村,道路整洁,路旁鲜花盛开,一幅宜业宜居的图景在这里缓缓铺开。罗豪正摄
“支部+庭院经济,这是我们渡头村第一*支部的产业发展特色。”渡头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莹介绍。渡头村共有名*员、4个*支部,该村根据地域和产业特点,将支部建立在产业上——第一支部引领庭院经济发展;第二支部引领工程苗木种植;第三支部引领乡村共享直播;第四支部引领苗木造型创新创优。
以第一*支部为例,已有23户村民通过对农屋进行简单改造和苗木重新布局,建成了精品特色庭院,优质花木存量资产达万元以上,利用方寸之地做出了提质增收的大文章。而作为第一*支部书记的蒋志平,也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才干,通过电商平台将附近群众的花木推销到全国各地。
年,蒋志平以“光荣苗圃”为名,在某电商平台上开设了一个网店,通过这个窗口对自家以及附近村民的优质花木进行展销。几年来,通过技术探索与内容创新,网店展销的花木品种越来越多,销售情况也越来越好。“网店销售额最多的一年超过了万元,带动了周边多户花农增收。”蒋志平说。
渡头村第二*支部书记陈志勇则深耕本地地被植物种植多年,产品多供向各工程工地,有着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他的带动下,附近*员群众多种植工程苗木。陈志勇作为支部书记和产业带头人,也经常利用自己积累的渠道帮周边群众销售苗木,一大批农户从中获益。
“我家劳动力不足,苗木数量少,达不到别人的采购量,而且田地又偏远,所以别人一般都不愿意来买。”林运希今年60多岁,是一名脱贫户,他种的苗木总是很难销售出去。得知他的情况后,陈志勇总是捎带着帮林运希卖出一些苗木。“多亏了陈书记,最近又帮我销了多株杜鹃小苗!”林运希说。
如何通过抓*建促乡村振兴?渡头村通过将支部建立在产业上,用实践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据了解,在支部和*员的带领下,渡头村家家户户均实现了稳定收入。年,渡头村人均收入达到了6.9万元,户均存款在25万元以上。
镇头镇干口村:做好两篇“红”文章,村里产业兴环境美
11月8日,来到镇头镇干口村上湾屋场,一块“凌树根红檵木球种植基地涧口塅*支部*员带富基地”的红底木牌格外引人注目。顺着木牌的方向看去,一望无际的紫红色红檵木球,间隔种植着金色的女贞球、绿色的桂花树和经过造型的罗汉松,如五彩斑斓的拼图般妆点着干口村。
颜色、形态各异的花木如拼图般妆点着镇头镇干口村。罗豪正摄
干口村位于镇头镇东部,被浏阳河、涧江河两河环抱,是一片培植花卉苗木的沃土,种植红檵木余亩。年,干口村红檵木还被列入长沙市“一村一品”建设名单,产品远销全国多地,深受市场青睐。
干口村的发展,离不开两抹“红”,一是*员带头的*旗“红”,一是红檵木产业之“红”。
凌树根今年62岁,是干口村涧口塅*支部委员,种植花木的时间接近30年。年开始,瞄准红檵木球销售前景的他率先改种红檵木球,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在他的带动下,干口村涧口塅片陆续有40余户农户开始种植红檵木和女贞球类花木。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干口村的红檵木球种植逐渐有了名气。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生态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员们带头流转土地,号召村民们积极参与。其中,涧口塅片以*支部为单位,共带动名农户种植红檵木余亩,所在片区也成功创建长沙市“一村一品”红檵木示范产业基地。
眼前的好风景,亦是一片好“钱”景。“红檵木球从小苗算起,长成成品球只需3年,长成后每年每亩产值可达5万元。”凌树根说。而据干口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娄晓波介绍,全村种植花卉苗木余亩,每年总产值过亿元。得益于花卉苗木产业带来的良好生态效益,今年7月份,干口村还在涧口塅片建起了上湾屋场,以“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为目标,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生态环境进一步蜕变的过程中,鲜红的*旗始终引领在前。
屋场建设前期需要移除影响环境的老旧杂物,一些村民表示不理解。于是,*员陈建国带头拆除,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从事养殖的*员陈国建率先拆掉自家猪栏,还邻近的涧江河一泓碧水;每月的主题*日,干口村*总支都会组织*员对上湾屋场的小微水体进行治理维护,上户宣传提高村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如今的上湾屋场,已是风景如画的美丽宜居村庄。屋场里,除了一批“*支部*员带富基地”,还树立起了随处可见的“环境卫生*员责任岗”“河道维护*员责任岗”标识标牌。通过*员和支部的力量,上湾屋场成为了干口村推进乡村振兴路上,产业兴、环境美的典范之一。
永安镇芦塘村:出招“四来五自”,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走在永安镇芦塘村湾里屋场,庭院美丽、路面宽阔,初冬阳光下的屋场温暖、明亮。
芦塘村位于永安镇北部,由原芦塘、胜利、车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辖11个行*组,有村民户、人。正是坚持“*建引领、村级主导、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员先锋模范作用,芦塘村成功探索出一条“乡贤留下来、能人请进来、村民动起来、村庄活起来”和“自发组织、自主设计、自我筹资、自行建设、自觉管理”的“四来五自”乡村振兴新路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自年以来,芦塘村陆续流转土地亩,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全民参股形式,成立三个村集体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文旅项目。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现金流转、直接流转的方式参与分红。“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70万元。”芦塘村*总支书记罗小利自豪地说。
“我在中华老种子博览园务工,一年能赚7万多元,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54岁的村民于继平说。
中华老种子博览园及博物馆、遇见童年景区……众多文旅项目提供了就业岗位,极大解决了芦塘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挖地、除草、施肥、采摘、择菜、水稻收割、游乐项目的管理……样样都需要人手。“我们每年发给村民的工资都有万元左右。”芦塘村村委会主任*立恒介绍。
永安镇芦塘村,古色古香的凉亭旁,锦鲤在水池中游来游去,是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永安镇供图
*员干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重任。芦塘村*总支下设4个支部,共有9个*小组,*员人,其中有40名微网格长。这些微网格长各有特色,如“百事通”于勇波、牵头成立“孝老敬亲基金会”的于芝林、“湖南好人”于竹溪等,他们充分发挥着*员先锋模范作用,*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大小事情。
同时,芦塘村的*员们还组建了一支永不撤队的服务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