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有供奉祖师爷的传统。祖师爷通常是这个行业的创始人,或者是对这个行业的形成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如鲁班是建筑业的鼻祖,杜康是酿酒业的始祖。烟花爆竹业则尊李畋为祖师。
在湖南和江西的烟花爆竹产区,关于李畋的民间传说简直神乎其神。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征白天管人间,夜里管阴曹。有一次,玉皇大帝派魏征去斩杀触犯天条的泾河龙王。魏征在睡梦中与泾河龙王搏斗,累得满头大汗。适逢唐太宗来访,见状用扇子对着他煽了几下。魏征于是力量大增,一举斩杀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被杀后,其魂魄怨恨唐太宗,便作祟报复,弄得唐太宗夜夜不得安宁。后来由大将秦叔宝、尉迟恭每夜守护,才得以平静。但长期让两位大将值守也不是办法。于是有位叫李畋的人提议用爆竹驱鬼。当天夜晚,李畋把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贴在宫门上,又在宫门外点燃一堆竹筒。竹筒燃烧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把在宫外游荡的泾河龙王的魂魄吓得落荒而逃。此后,宫中平安无事。贴门神、燃爆竹于是成了一种流行习俗。李畋也因此被尊为花炮祖师。
对于这个神奇的民间传说,外地人一听就会觉得很不靠谱,但在湖南和江西的烟花爆竹产区,认同度却非常高,几乎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然而,对于李畋的籍贯,各地却争议很大。湖南浏阳方面声称,李畋是浏阳大瑶镇李畋村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年)四月十八日,卒于武则天天授元年(年)。今大瑶镇建有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李畋公园、李畋庙、李畋故居、李畋墓等景观。而湖南醴陵方面却认为,李畋是醴陵李畋镇麻石村人,生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年)四月十八日,卒于武则天天授元年(年)。今醴陵西山公园建有李畋殿,殿旁有李畋墓。此外,江西上栗方面也宣称,李畋是上栗金山镇小水村麻石街人,上栗县城也建有李畋公园。不过,上栗金山镇麻石街毗邻醴陵李畋镇麻石村,原本是同一个地方,只是后来分别划归了两省,都说自己是李畋的家乡,并无不可。今麻石街的李畋故居,实际上也由两边共同供奉。所以,李畋籍贯之争主要是在浏阳与醴陵之间。
虽然浏阳与醴陵两地都有李畋故居,两地李姓家谱中也将李畋的家世说得有鼻子有眼,但实际上都没有确切依据。有史可查的李畋,并非唐代人,而是北宋人。根据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等史料记载,李畋字渭卿,自号谷子,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年轻时以博学闻名于乡里,性情淡泊,不乐仕进,为知州张咏所器重。后应召入仕,累官知荣州。任期满,以国子博士致仕。著述甚丰,卒年九十。此外,宋代委心子所撰《分门古今类事》中,引用了李畋《该闻录》的“自述”:“年十三有诗名,二十三丁先考忧。三十三值李顺叛,四十三校成都解,五十三直太学讲,六十三改大理丞、知泉州惠安县,七十三罢和议郡,赴阙致仕,八十三病革不死,今又五年矣,不知此去复何如也。”“李顺叛”是在淳化四年(年),由此可推知李畋生于北宋建隆二年(年)。
显然,李畋既不是浏阳人,也不是醴陵人,并且与烟花爆竹业没有多少交集。那么,李畋为何成了花炮祖师呢?仔细考究,源头竟然是李畋本人所撰的《该闻录》。《该闻录》原书已佚,但部分内容收录于后世其它文集中,得以流传。明代程登吉在撰写《幼学琼林》时,为注解“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引用了李畋《该闻录》中的一则故事:“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家为山臊所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遁。至晓,寂然安帖。故后人用爆竹,是其遗俗。”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李畋的邻居家闹鬼,李畋让他在院子里烧竹筒,把鬼吓跑了。当晚,邻居家没再闹鬼。故后人认为,放爆竹的习俗起源于此。虽然驱鬼纯属无稽之谈,但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烧竹筒确实具有“心理暗示”作用。既然鬼被爆竹吓跑了,邻居也就睡得安然了。
实际上,用爆竹驱鬼并非李畋的发明创造。因为早在春秋时期,范蠡就在《陶朱公书》中记载了除夕夜人们“烧盆爆竹”的情景。南北朝时期,南梁宗懔也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可见正月初一早上在门前烧竹筒驱鬼的习俗,当时在荆楚一带已颇为流行。生活年代晚得多的李畋,告诉邻居用爆竹驱鬼,只是沿袭旧俗,照本宣科。然而,由于《幼学琼林》是一本影响极广的儿童启蒙读物,李畋用爆竹驱鬼的故事也就随之广为流传。久而久之,李畋便阴差阳错成了花炮祖师。
李畋被奉为花炮祖师,完全是个误会,说起来确实有点让人尴尬。不过,祖师爷崇拜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其游戏规则本来就是约定成俗,即使有些内容都经不起推敲,只要大家认可就够了,将错就错也未尝不可。(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