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北大“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比赛结果公布,浏阳新翰高中学生毛子冠榜上有名,
是湖南省唯一一位获全国特等奖的学生。
通过多轮审核、交叉评分、以及线上无领导小组面试环节,毛子冠以
《东风夜放花千树——浏阳花炮发展历程梳理》一文,从全国名学生中脱颖而出。
喜欢读文史类书刊,爱钻研、爱思考、善表达的毛子冠,对历史有着一腔热爱之情。
说起为何要写浏阳花炮,毛子冠说,浏阳花炮是家乡的骄傲,父亲也是花炮工人,他从小就对花炮文化耳濡目染,想借助北大“燕园杯”的机会向大家展示浏阳花炮的另一面。
毛子冠说,现在高二学业任务也很繁重,文章的写作基本是抽了自习和周末的时间来撰写的,从构思到完稿花了两个多月。在写稿前期,他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访浏阳市图书馆、档案馆等地。为了核实更多信息,他还采访了浏阳多个花炮企业家。
“我希望浏阳花炮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认识、了解浏阳花炮的历史历程。”
下面,将毛子冠的获奖作品
《东风夜放花千树——浏阳花炮发展历程梳理》
分享给大家
滑动文字即可看全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
——浏阳花炮发展历程梳理
毛子冠
导语
我的家乡浏阳市地处湘赣边界,因位于浏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而被称为浏阳。她西邻长沙市,东隔大围山与江西铜鼓县和万载县为邻。年,浏阳撤县设市(县级市),所以这里老辈人在与人攀谈时,常称浏阳为“浏阳县市”。浏阳并不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县城,当本地人前往外地,说自己来自浏阳时,外地人多少都会有所耳闻。让浏阳在中国小有名气的因素,除了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浏阳河》,恐怕就是逢年过节老百姓手中印有“湖南浏阳”字样的花炮了吧。浏阳人所说的“花炮”其实是烟花与鞭炮的总称,鞭炮响声清脆,提供的是听觉刺激;烟花光彩夺目,追求的是视觉享受。浏阳的花炮产业,不论是鞭炮还是烟花,都是名气大、实力强的地方支柱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底蕴,流传着“市场之货,只有浏阳花炮之称呼”的说法。[1]对浏阳大部分民众而言,浏阳花炮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浏阳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我虽是浏阳人,但浏阳并非迎接我第一声啼哭的城市。我随父母客居深圳,所以儿时记忆发生在广东。我当时只知浏阳是我的家乡,却不知她在哪里,她的外貌,以及她赖以发展的花炮业。回到浏阳后,我才逐渐了解浏阳,以及那让浏阳人引以为傲的响亮鞭炮和绚丽烟花。每逢过年,家中长辈都会买来各式各样的烟花供我们燃放。旋转着喷出火星的“风火轮”,跑得飞快的“地老鼠”和直冲云霄的“火箭筒”一同构成了我童年中最绚烂的画面。进入中学阶段,随着对历史的学习,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个问题:浏阳花炮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浏阳的花炮生产销售会超过其他地方呢?浏阳花炮产业的兴衰对浏阳百姓及其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为此,我走访了一些朋友,查阅了一些资料,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给予我许多感受与启迪。下面,我整理手头的资料,从浏阳本地人的角度出发,对浏阳传统和近现代花炮行业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论述。
第一章
一、浏阳花炮业的传说与传承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这样一个火树银花的上元夜景。我每一次读到这首词,总会想起在每年守岁过后,家门口天空中那一朵朵照亮乡镇的“柳絮桃花”,一点点坠落人间的“陨落星火”。
宋代词人杨泽民的《解语花》中也有“星桥夜度,火树宵开,灯月光交射”的句子。而宋词中中这一幕幕盛大的场面,不仅仅是宋代经济繁荣的象征,更是花炮在宋代发展繁盛的有力证据。
其实,早在隋唐,花炮就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了。我能找到的最早关于花炮的诗词是隋炀帝杨广的《正月十五日于放通衢建灯夜升南楼》,其中有“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句子。诗中的“法轮”“灯树”“花烟”应当指的就是早期的花炮。
花炮前身是爆竹。关于爆竹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当属“年兽”的故事最为出名,这个故事并没有年代可考,史料价值相对较小。而在湘赣边界北部,民间还流传着的“花炮祖师”李畋的传说,有明确的年代、人物,似乎更为可信。
“花炮祖师”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在唐朝,各地山魈作乱,百姓为之所害,消息传到唐太宗李世民耳中,令其忧心忡忡,遂下诏求医。浏阳南乡大瑶山的李畋研制出爆竹,用于驱逐厉鬼,恐吓野兽,更为太宗驱镇邪魅。李畋救驾有功,故被太宗封为“爆竹祖师”。此后李畋随着当地花炮产业的发展壮大,名声也愈来愈响亮,民间还建造了他的祠堂。当地民众的支持下,在大瑶成立了全国首家村办博物馆——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
传说尽管有趣,却无法提供有利的历史证据。关于浏阳爆竹最早的可靠文字记载是在清康熙《浏阳县志》:“后人卷纸作筒,实以硝磺,名为大爆竹,馈遗者,号曰春雷。往岁小除夕,响声不绝。县有彼此竞爆者,以鸣豪举。”次见于民国出版的《中国实业志》和《湖南省经济调查丛刊》:“湖南省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而“湖南鞭。炮之生产,最初发源于浏阳,后随该业发达,产地逐渐推广于邻县。”[2]
烟花的出现则较为模糊,但其出现时间较鞭炮而言应对较晚,毕竟花炮的制作技术相较于爆竹难度更高。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诗句,诗中的描写,有一种解释说它就是烟花。另外,“火树银花”已经成为了汉语中的常用成语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就有“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的句子。唐代的烟花制作较为简单,主要工艺就是将可供燃放的药物装进竹筒或木桶内,当时称为“竹筒烟花”(筒花)或“木桶烟花”(桶花)[3]
历史悠久是一个有利条件,除此之外,较为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也对花炮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浏阳市境内已探明矿产61种,已知矿产地处,其中海泡石、硫铁矿和磷矿位居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前十位。”[4]依靠着本地充足的自然资源,浏阳花炮产业所需原料大多可以自给自足,不必过多仰仗外界物资。
花炮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浏阳恰恰拥有较多的劳动力资源。浏阳人口从明洪武二十四年()至年,由7.2万增加到到77.5万。[5]洪武二十四年到年的五百余年时间中,浏阳的人口总体上是上升了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浏阳多山地丘陵,耕地破碎,平原稀少。“(浏阳市)地貌类型中:山地占52.85%,丘陵占25.8%,岗地占7.87%,平原占12.56%,水面占1.64%。”[6]且浏阳自然灾害多发,如明弘治元年()大旱,史载“民食树皮,积尸横道”,清康熙十三年()五月大水,“四乡人畜漂没无数,坏田千余倾”。频繁的自然灾害,破碎的耕地面积,政府的“堕粮”政策,都不利于农业的正常生产运作。因此,大量劳动力在生产力较前代更为发达的明清时期,从农业转向手工业。在灾荒年间,这一情况则更为普遍,而这一现象,也有利于花炮业的发展。
完全依靠农业,农民生活无法形成稳定保障,再加上饥荒等灾害,导致浏阳人口剩余劳动力较多。这一现象时至今日依然有一定影响,随着浏阳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浏阳的花炮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十七世纪,“浏阳已大量生产鞭炮”。[7]而烟花的生产繁荣则在清初,雍正元年,浏阳向朝廷上贡了新品种烟花。[8]这使浏阳烟花爆竹知名度提升。至清乾隆年间(-),浏阳花炮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并成为“湖南爆竹制造之中心地”。[9]
总之,浏阳花炮产业清初的发展,奠定了今日的基础,而未来花炮业的发展,对于浏阳人民的美满生活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情况,见于下文。
二、近代的浏阳花炮行业
近代浏阳花炮的发展是曲折的,这也和近代思想的传入、自然经济的解体、半殖民地化的深入密切相关。
近代思想观念的传入,使得政府对工业的态度转变很大,一开始将之视为“奇技淫巧”,后来转为鼓励支持。近代前就有所发展的浏阳花炮作为民族企业,自然被地方政府所重视。当然,浏阳花炮业利润大、有利可图,也就使得其被国内外多方势力所觊觎,加上安全的隐患,沉重的赋税,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
花炮是火药产品,和药、筑药、做亮子、插引、结鞭等一些工序都与火药相关,故而危险系数较高。在旧中国,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当时烟花鞭炮大部分都是个体小作坊分散生产,依据个人喜好,药物、纸张、半成品、成品随处堆放,杂乱无章,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花炮业是否“高危”,不止要看行业本身,还要看管理该行业的机构,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是否重视安全。旧政府只要求多生产多纳税,对安全生产并不重视。从民国二十四年所编写的《湖南之鞭爆》可以看出,全书共有七章,分别涉及种类及产区、制造原料、制造程序、包装、出口、市场调查、发展途径等方面,看似全面精细,但对安全生产只字未提。
旧政府有时还会随意干涉花炮业的正常运作。民国19年,国民党派兵“围剿”苏区,鞭炮输出受阻,年产从民国6年的20万余箱降至余箱。民国21年,国民党政府指鞭炮为迷信品,禁止产销,并对成品苛以重税。后经群众抗议,乡绅驳斥,政府才被迫收回成命。抗战时期又遭战争打击,战后有过一段时间的复苏,民国36年回升到8.2万箱。民国37年,湖南省财政厅加征鞭炮特捐,群情激奋,特捐被迫取消。政府对花炮行业产量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10]
民间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的短板。县城鞭炮商人组织“鞭炮同业公会”,管理花炮对外生产销售。县内鞭炮均由私营爆庄运销,爆庄分总庄、支庄、代庄、子庄。当时著名爆庄首推培德厚、元和利、谦达利三家。培德厚的老板名叫丁静庵,咸丰末年协助其祖父经营商号,两年后主管业务。同治年间经营花炮,先后在多地设立分庄。同治十二年,变卖田产,充当商业资本。光绪年间在香港设立分庄,首推浏阳鞭炮进入海外市场。时人称他为“商界特出人才”。[11]民国12年,爆商牟取暴利,克扣子头;作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加之“彼此烂价,竞求抛售”,导致浏阳花炮声誉扫地,销路锐减,破产歇业者近半。事后,“爆业共组维持会”划定鞭炮式样,严禁制造和收购劣货。并对查获的60余起劣质鞭炮事件中次劣鞭炮和劣质原料,分别给予没收、焚毁,对生产商予以罚款、期限改正等处理,浏阳花炮产品质量得以恢复。[12]其实不只是近代的浏阳花炮商人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代的企业家也一样。优秀的花炮企业家对自己的行业甚至其他行业,无一不身怀热忱。我记得自己曾听一位熟络的理发师透露,有些大花炮企业家不去那些奢华的理发馆,专爱来自己的小店理发,生活简朴节约,待人和睦友善。有着这些良好的品质,也促使他们成为浏阳市花炮发展的一大助力。
国内外市场也互有扩充。产品先由爆庄判定制作优劣确定价格高低并收购,再加以包装,印上牌号,装箱外运。外销多用水运,经湘江北上,运往汉口等地中转。“光绪初年,湘商有将浏阳爆竹,试销上海、南洋,颇受欢迎,销路甚广。汉口新堤等地人,见有利可图,竞将浏阳爆竹向外推销”[13]鞭炮在华人众多的南洋销路甚好,烟花则在喜好娱乐的欧美市场广阔。海外市场开辟后,浏阳花炮销路进一步扩大。
虽然近代前期花炮生产有所发展,但在民国24年()出版的《湖南实业志》中,就有“爆竹生产情况,据最近调查,已退步远甚”的说法。[14]之后的抗战、内战,更是使花炮业陷入了绝境。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浏阳花炮的火种还在,只是在蛰伏等待一个契机。
第二章
一、花炮行业的迅速发展
浏阳花炮在当代经过了缓慢复苏、衰落停顿、稳定发展、曲线发展、新发展等几个阶段。
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缓慢苏醒阶段。浏阳花炮业经历了多年战乱的打击压制,终于迎来了较为良好的国内环境。至年花炮产业曾有过一段时期的低迷,这主要是将花炮列入“封建迷信品”一类所导致的,政策角度限制了生产,许多花炮厂因此关门停业,花炮产量减少。同时美国发动朝鲜战争,沿海口岸被封锁,对外出口也受到限制,但机智的浏阳商人依然在想办法让花炮业渡过难关。
年10月1日,浏阳“李四美”爆庄掌柜李文初到北京主持国庆两周年燃放烟火活动,这使得浏阳花炮人大受鼓舞。从此以后,每逢国家重大庆典活动,都有浏阳烟花的身影,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花炮业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调整了花炮税率,使花炮税率由30%降至20%。[15]从此,花炮业算是走上了正轨,产量与规模都有一定扩大。但由于受到农业单一化的影响,发展缓慢。
年,国家在经济方面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行各业都有恢复,花炮业也是一样。年,浏阳县人民政府委员会责令有关部门整顿市场,同时全面清查了全县的生产经营单位,清除劣质花炮近万箱,并重新制定了花炮产品质量标准,没达到要求的不予收购,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产品无法投入市场,不被收购就意味着产品只能烂在家里或厂里,这样一来,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以次充好的行业陋象发生频率。
年,浏阳县供销社还主动走出去向全国主要销售口岸道歉,保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并且清除了已经运出去的劣质鞭炮。花炮的信誉由此得到了恢复,可以看出浏阳基层管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发展有高有低,有起有落。花炮再次被列为迷信用品,到处搞“运动”交通不畅,外贸出口也受阻,造成了不利影响。但是花炮生产并没有叫停,因为花炮企业当时又叫“社队企业”,绝大部分散落在农村,所受冲击较之城市较小。加上这一时期国营企业经营不善,产品原料积压较多,导致纸张和火药等花炮生产原材料价格相对便宜,又为花炮生产提供了某些条件。到年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7.47万箱;到年,产量达到42.95万箱,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71.8%。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浏阳花炮业的外部条件也逐步好转,由于花炮业对土纸、氯酸钾、硝酸钾等原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从外界运输无法满足要求,故而加快产业本地化、集约化。于是还带动了浏阳本土其他相关产业,诸如造纸业、化工业的发展。到年,上述中间行业已发展到近百家,产值近万元,年创税近万元。[17]
年,中国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家,湖南省有家,浏阳市有家,分别占全国的24.2%和全省的47.7%。浏阳花炮占全国产能的70%,其中具有出口资质的花炮生产企业家,有花炮原材料企业家。有近40万从业人员。“浏阳花炮”已然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
二、花炮发展的新形势
前文提到,民国年间所编写的《湖南之鞭爆》对安全生产只字未提,这体现了旧政府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不珍惜。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