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去年,是《我的祖国》作曲者、人民音乐家刘炽的百年诞辰。刘炽先生的儿子、旅美音乐家刘欣欣在北京策划完成了3场纪念音乐会,当国家大剧院和国家图书馆音乐厅飘扬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等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熟悉的旋律,很多观众在台下情绪激昂,眼含热泪。
早年间,刘欣欣也将这些旋律带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近些年来,刘欣欣将所有精力用在发掘整理中国民族音乐上,并将其译成英文在欧美演出,传播到世界各地,他说:“我想让中华民族的音乐大河永远流淌下去,流传得更远、更广。”
■记者赵庭
留美归国“重新做学生”
年,31岁的刘欣欣赴美国纽约深造,在美国最具规模的中国民族乐团担任艺术总监和指挥。从小到大的音乐浸染让刘欣欣在音乐艺术上很有自己的坚持和主见,尽管在美国接触到了当时盛行的现代音乐风格和无调性音乐,却更坚定了他深耕中国民族音乐的决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是有独特魅力的,我们的乐器、我们的民歌、我们的演奏经常让外国人惊叹、着迷、为之欢呼。”刘欣欣回忆,当时他所在的中国民族乐团,每年会在美国大都会音乐厅固定演出几场大型中国音乐会,会场常常高朋满座,在美国东海岸引起了极大反响。
为了让乐团的演出更具“中国味道”,刘欣欣经常将自己在国内购买的乐器托人带到美国,新式二胡、高胡、古琴,甚至是新疆手鼓,都陆续出现在了乐团的演奏中。“当民歌旋律遇上传统乐器的音色,往往会达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的效果。”
刘欣欣还在纽约策划举办了中国乐器展,策展人员身穿传统长衫,现场讲解乐器图片,现场示范演奏,让外国人对中国乐器和中国音乐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年,刘炽先生逝世。刘欣欣放下工作,回国送父亲最后一程。
“很多东西只有等真正失去了,你才知道它的珍贵。”刘欣欣说,“父亲留下了太多的作品,那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我得回来,不能再耽误时间了。”自那开始,刘欣欣一心投入到了刘炽生前作品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中,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但也正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刘欣欣对父亲的认识更加深入和鲜活,从此踏上了十多年的中国西北民歌研究之路。
“在美国多年的经历也让我明白,只有扎根祖国大地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中国音乐。我想安安静静地回到西北民歌的领域,重新开始好好做一个学生。”那几年,刘欣欣跑遍了陕西、山西、宁夏等地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村,探寻西北民歌的发展历史,收集民间各种各样的生活小调、信天游、酒曲、秧歌调……渐渐深入了刘炽作品创作的土壤和源泉。
“这十多年的研究,是一个逐渐觉悟的过程。”刘欣欣说,自己渐渐意识到西北民歌为何影响如此之大,“民歌是了解一个民族心灵、文化、历史不可或缺的途径。西北的民族音乐之中蕴含着丰富情感和巨大能量,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音乐性格、民族性格,展现中国的气派。”
刘欣欣坦言,作为刘炽的孩子,压力确实很大。但在深入研究刘炽作品、深耕西北民歌的过程中,担子反而越来越轻了。“在研究过程中我逐渐明白,刘炽不是属于我们个人的,他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我今天能很自信地来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我自己,或者说为了我父亲。我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为了我们自己优秀的文化、音乐艺术、戏剧艺术能够继承和发展下去。”
沿着父亲的足迹,刘欣欣还希望逐步推出一组反映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自己创作的歌剧和音乐剧作品。
让外国人听懂和喜欢中国民歌
年,刘欣欣受邀合作组织了陕西省第二届“校园中外语言唱陕北民歌”活动,并在比赛中担任评委。让刘欣欣感到欣喜又惊讶的是,在这场多人参加的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歌爱好者,用英、法、日、韩等8种外语翻译并演唱的陕北民歌,不仅词曲流畅,更传达了民歌的深度内涵,很受观众喜爱。
更令刘欣欣没有想到的是,活动结束后,许多观众专门找到他,向他表达对刘炽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这让他深切感受到,新一代青年对民族旋律的热爱还是那样浓烈。
“各国观众对刘炽作品和中国民歌的热爱令我感动,我觉得我有义务将这份热爱尽可能播撒到更广阔的地方去。”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刘欣欣开始从事民歌的翻译工作,年,他将刘炽晚年作品《我们的朋友海伦·斯诺》和延安鲁艺作品《南泥湾》《大生产》,湖南民歌《浏阳河》等译成英文,在美国首唱巡演。年,他完成20首经典陕北民歌和8首延安鲁艺经典歌曲的演唱版英译。年,由刘欣欣参与编著的《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赢得中俄音乐学界一致好评。
“外语民歌演唱版的翻译和再创作以及推广,是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当我们把民歌翻译成各国语言唱出来,外国人才会真正理解,这样一来,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人民的感情就拉近了。”刘欣欣说。
延续两代人的跨国情谊
因音乐而拉近的,还有一段横跨太平洋、延续两代人的情谊。
年,15岁的刘炽在延安参加了“娃娃抗战剧团”,国际友人海伦·斯诺也来到延安采访,对当时机灵热情的刘炽很是喜爱。刘炽教斯诺西北的民歌,斯诺教刘炽西方的音乐。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年,刘欣欣组织了“‘桥’民间文艺友好交流团”赴美演出,首访便选择了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的故乡。他将陕北民歌、延安文艺、中国经典乐曲及书画篆刻等项目带到了太平洋彼岸,架起了文化、音乐艺术交流的友谊之桥。“桥”的另一端,海伦·斯诺的后人们得知了刘欣欣的到来,激动得手舞足蹈。
“你就是那个‘红小鬼’的孩子!”海伦·斯诺的侄孙女,在纽约学习声乐和音乐剧表演的克里丝塔·卡伯见到刘欣欣,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逗笑了大家。“红小鬼”是当年海伦·斯诺对刘炽的称呼,时隔76年,刘炽的孩子又从海伦·斯诺的后人嘴中听到了这个称呼。
“克里丝塔·卡伯在民歌歌词翻译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们现在已经是时常联系的老朋友了。”刘欣欣说,上一代人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我们连接在了一起,这种感情不亚于兄弟姐妹之情。
让“这条大河”永远流淌下去
最近,刘欣欣正在为举办“刘炽音乐回母校”的活动忙碌。“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他生长于西安城墙内的甜水井,幼年就读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现在叫报恩寺小学。这次的活动主题就叫“不忘甜水井,再回报恩寺”。
刘欣欣告诉记者,报恩寺小学是中国最早排演儿童歌舞剧的名校,他想从这里出发,逐渐建立一个小学音乐教育的平台,形成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
“国内目前的民族音乐教育是缺失的,大部分的音乐教育方法体系都是从西方舶来的。”刘欣欣说,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更成体系、更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环境,是他目前最想做的事。
“这几天在学校排练,看着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弹下那些跨越几个时代的音符,心中感慨万千。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一个曾经在这里的孩子,又做着与我相同的事,弹着相同的乐谱,把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旋律,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记忆老西安》作家朱文杰曾对刘炽先生的生平发出感慨:甜水井的一滴水,流成了中国的一条大河。
刘欣欣说,也许这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就是让“这条大河”永远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