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疾贫困农妇能做什么?她用左手画出了山水画。她和51名贫困姐妹一道成长为“农民画工”,将一个小山村农民画室的绘制画卖到了新加坡。
她叫陈荷凤,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乡皇碑村村民,她和昔日贫困的姐妹们用一幅幅画绘出了脱贫后的乡村美景。
一个农村老伞匠能干什么?他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制作出白纸伞。他带领全村近一半贫困户就业,将一个小地方农村伞铺制作的白纸伞远销到了日本。
他叫李忠国,浏阳市达浒镇椒花新村村民,脱贫后的他用一把把文化伞为贫困户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一个村里的“跑腿专干”能“跑”什么?他用双腿“跑”出了速度和效率,他一年为全村贫困户代办各种事项多起,将老百姓原来的“跑断腿也难办成事”转变为“最多跑一次”。
他叫罗凯,皇碑村精准扶贫“零上门”服务工作人员,他用自己的多跑腿换来了贫困户的少跑腿、零跑腿。
这是记者5月中旬在浏阳采访精准脱贫时见到的几个温暖画面,也是浏阳高质量发展带动高质量脱贫的缩影。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跻身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的浏阳市找到了答案: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质量脱贫。
在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看来,高质量扶贫应该做到精准脱贫、科学脱贫、稳定脱贫、和谐脱贫。而高质量脱贫紧紧依托高质量发展,唯有改革参与度高,才能带动贫困群众幸福度高,为扶贫添动力,促使精准脱贫;
唯有产业成熟度高,才能带动贫困家庭增收水平高,让扶贫添质量,促使科学脱贫;唯有就业稳定度高,才能带动贫困农民就业满意度高,让扶贫添技能,促使稳定脱贫;唯有社会和谐度高,才能带动社会各行各业扶贫协同度高,让扶贫添温暖,促使和谐脱贫。
机制创新——
高质量发展抓住“改”字,改革为扶贫添动力,改革参与度高,带动贫困群众幸福度高,促使精准脱贫
无改革,不浏阳。
浏阳将融入血脉、刻入骨髓的改革基因薪火相传,创造了众多“率先”。因为改革,浏阳改写了“穷”历史,年,浏阳主动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改革永不停步。24年前,浏阳在全省率先实行政务公开制度;21年前,浏阳在全国首创“农房抵押贷款”;14年前,浏阳获得全省首家“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达标单位”;2年前,浏阳在湖南率先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
近年来,浏阳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要求,实施了“全域改革、全程推进、全员参与”,深入推进41大项、60小项改革,做到改革参与度高、受益面广。
“正是受益于全面的高质量改革,才能推进浏阳的高质量脱贫。”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新伟说,为深入贯彻总书记“提高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能力”的精神,浏阳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破解了精准扶贫中的“土地沉睡、资金短缺、服务短板”的难题,推进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积极实施精准脱贫。
作为湖南唯一的国家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年3月,浏阳启动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把33个省定贫困村作为重点,着力破解发展扶贫项目中“地”的问题,让改革之犁为脱贫攻坚开拓希望的田野。
镇头镇北星村人口多、可用地少,但荒山荒地很多。要让贫困人口“土地生金”,就要将扶贫与旅游结合起来,因此,镇头镇想到以盘活荒地来解决扶贫项目缺地的问题。北星村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机遇,把多亩荒山盘活成经营性用地,打造文化旅游度假小镇——“油茶古镇,十里荷香”。北星村7户贫困户在确保自己生产生活用地的基础上,将平均4成多的荒山“入市”,获得的财产性收入是以前年租金的倍。
农民贷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以前更是难上加难。年,浏阳先行先试,在全国探索“农房抵押贷款”,一石激起千层浪,浏阳因此获得全省首家“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达标单位”。
农房抵押贷款可以为贫困户解决10万元以上的信贷资金,与扶贫小额信贷、农户小额信贷一起形成破解金融扶贫难题的“三把钥匙”,分别为贫困户解决5万元内、10万元内、10万元以上信贷资金,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截至年4月底,浏阳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户.25万元,贫困户累计获贷率达54%。农房抵押贷款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仅浏阳市农商行20多年来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超过亿元,12万余户农户获得收益。
解决了“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的同时,如何精准匹配人员为贫困户进行精准服务,这成了一道绕不开的难关。浏阳有省定贫困村33个,贫困村个数、贫困人口数分别名列长沙县市区第一、第二位。
浏阳借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契机,以“人”为本,倒逼干部转变理念,将优秀干部集中到为贫困户办事服务的第一线,做到主动服务、贴心服务、零距离服务。
“贫困群众要么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要么住得山高路远、出行不便,针对这些特殊困难,浏阳推行‘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帮代办’,让贫困群众拥有超高的幸福度和超强的获得感。”浏阳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谢波告诉记者,目前,浏阳各村都设立了精准扶贫绿色窗口。
方法创新——
产业扶贫抓住“宜”字,就业扶贫抓住“技”字,让专项扶贫添质量,产业成熟度高、就业稳定度高,带动贫困家庭增收水平高,促使科学脱贫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发展产业是高质量脱贫的‘发动机’。”在浏阳市副市长王坤球看来,对于发展产业扶贫,贫困户最担心产业风险。因此,产业扶贫要抓住“宜”字,要依托“传统、优势、长效”等成熟度高的产业,而不是另辟蹊径、另起炉灶打造新的产业。
因此,浏阳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市场、有特色、有实效的扶贫产业基地,发展了1.1万亩优质稻、余亩油茶、5亩蔬菜、3亩花木等扶贫产业。
油茶产业是浏阳的传统产业,作为全国油茶示范基地县(市),浏阳全市种植油茶78万亩,年加工茶油2.8万吨。作为浏阳油茶产业的主产区,镇头镇是湖南唯一的油茶面积连片近10万亩的乡镇,人均拥有1.5亩的油茶林。在户贫困户中,9成贫困户都有自己的油茶产业。
然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种植的油茶林“老得掉牙”,产量不高、质量不好、销路不畅,自然难以带动贫困户增收,贫困户守着绿水青山但未能摘掉穷帽子。
“如果不进行科技提升、品种改良,那油茶产业就是传统有余、优势不足,更谈不上发展成长效产业。”镇头镇副镇长李云峰说,品种改良必改不可。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先行者,合作社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研究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油茶高产品中选育与丰产技术及推广”等项目进行品种改良。
品改带来产量,镇头镇的油茶产量可由过去平均亩产5公斤,提高到35公斤,全镇9成拥有油茶林的贫困户茶油经营性收入人均将达到元;另外还有元/天的务工收入,正常劳力一年工资性收入可达到2万元。
不仅是油茶林等传统农林产业可以带动高质量的就业扶贫,其他农村传统技艺在插上了现代技能的翅膀后也如虎添翼。浏阳将农村传统技艺与特色文化、现代市场相结合,对贫困户开展“一人一技能”行动。
在皇碑村的农民画室里,陈荷凤特别显眼,她是唯一用左手画画的人。身残家贫的她,去年报名参加了免费的绘画技能培训。对于她来学画,画室里的姐妹们最初并不看好。而陈荷凤的内心非常坚定:“只要我能拿得住笔,就一定能画好,别人学1个月,我学3个月,总有一天,可以学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荷凤成为达标的农民画工,她用她的左手,画出了她的美好人生,实现了顺利脱贫。
小河乡通过打造“农家画室”,52名贫困农民“农忙种田、农闲画画”,目前已成为农民画工,人均月收入达0元,正在向平均月薪分别达元、元的农民画师、农民画家转变。
椒花新村历史上是有名的农村伞铺,李忠国从15岁就祖传了制伞的好手艺,但好景不长,在年精准扶贫启动以前,李忠国只能到外地伞厂打工谋生,专门做传统油纸伞,但市场不畅没有钱赚,难以养家糊口的他从一名能工巧匠成了一名贫困户。
年,李忠国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创新推出白纸伞产品,瞄准浙江、日本等地特定需求的文化旅游市场。白纸伞融合传统制伞手工工艺与手工绘画艺术,将长沙市级非遗与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完美结合,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万元,是年的倍。年脱贫后的李忠国不忘初心,帮扶全村近一半贫困户就业。
通过“一户一工人”“一人一技能”等就业帮扶行动带动,年,浏阳市贫困户人均增收幅度达到46.3%,继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后,脱贫群众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幅达60%,贫困户增收结构更合理,增收水平日益提高。
手段创新——
社会扶贫抓住“微”字,共圆微小梦想,让全民扶贫添温暖,社会和谐度高,带动社会各行各业扶贫协同度高,促使和谐脱贫
和谐是什么?在浏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湘国看来,就是8个字:互爱互建、互帮互助。浏阳倡导在全社会形成“互爱互建、互帮互助”的文明风尚,培育“我是浏阳、浏阳是我”的胸怀,达成“我为浏阳、浏阳为我”的使命,为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脱贫提供坚强保障。
浏阳和谐程度怎么样?一组数据告诉你:多支志愿服务队伍、16万多名志愿者活跃城乡,传递文明和善的能量;覆盖全域的浏阳市公益救援队,11年来开展各类急难事件与自然灾害救援行动0多起,挽救了上百条生命,为国家和社会挽回损失上亿元。
社会和谐度高,带动社会各行各业扶贫协同度高。为了共圆贫困群众的微梦想,浏阳市借助社会扶贫公益平台,鼓励社会各界认领贫困对象发布的“微心愿”,着力破解贫困户“政策之外、现实之需”难题。
北盛镇乌龙新村田心组曾经是个“穷窝窝”。在浏阳市畜牧水产局驻乌龙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付少坤看来,贫困家庭各有各的困难。对浏阳来说,即便是贫困户一个小困难,都要因户施策,帮助困难家庭度过每一个“严冬”。
今年70岁的村民聂寿生,一个儿子因车祸去世后,儿媳改嫁,留下小孙女给老两口抚养,由于年老力衰,祖孙三人吃穿都成问题;62岁的独居老人赵光敬患有哮喘,干不得重活,没钱建房的他,年前一直住在上世纪60年代的土坯危房;聂自全一家住在组上最偏远的地方,通组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天人出不去,车更进不来,这让一心想发展稻田养鱼实现脱贫的聂自全心里“堵”得慌……
虽然田心组的贫困人口只是极少数,但这“极少数”的困难引起了“极多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