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盘点了近十年浏阳的高考文理科状元,其中年、年这两届的浏阳文科状元张佳兰、雷咏荃都是湖南省的文科状元,其实湖南省文科状元相当于清代科举考试中湖南乡试的解元,清代浏阳曾出过三位解元。之前写过的湖南省首位经选举产生的省长兼都督、光绪三年(年)进士刘人熙,他曾是同治六年(年)丁卯科解元,但他是浏阳的第三位解元。清代浏阳第一位解元是道光元年(年)辛巳恩科举人李文耀(字星楼),第二位解元是咸丰八年(年)戊午科举人李习昇。
浏阳柘溪李氏的三位清代举人
同治《浏阳县志》选举志举人李习升对于李习昇其实是有一些印象的,应该是在某族谱的谱序、寿序或像赞中曾看过他的名字。查同治《浏阳县志》选举卷,有“咸丰半年戊午科举人,李习昇,解元,保加蓝翎五品衔,即选知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记载。这样就只能通过检索,看有没有李习昇的相关资料信息,结果出来直指浏阳柘溪李氏,也就是金刚六栋堂的李氏。一看到柘溪,又是个似曾相识的地名,记得最早看到浏阳人的硃卷履历是柏树邨陈长橿、窑里周镇东和柘溪李盛湘的。打开李盛湘两页硃卷履历,果然没有记错,末尾有“族繁不及备载,世居柘溪里”字样。
光绪八年壬午科举人浏阳李盛湘硃卷李盛湘,谱名李盛泉,字有源,号养吾,一号石麟。光绪八年(年)壬午科举人(第三十名)。始祖李庸弼,自江右徙浏。二世祖李思聪,三世祖李维福,四世祖李实。
浏阳举人李盛湘世居柘溪里清代,在举人李习昇、李盛湘之前,柘溪李氏家族还出过一位举人李习铭,道光二十四年(年)甲辰恩科中式第十五名。但是末斋查同治《浏阳县志》选举志,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举人中并没有李习铭的名字,只有“李丁华,改名李寿荣,保举知县加一级。”由于没有找到柘溪李氏族谱,不能确定道光二十四年举人李丁华的谱名叫李习铭。但是在同治《浏阳县志》捐资姓名卷,看到缘首李盛晖(州同职加二级)、举人李寿荣、李盛晖的父亲监生李习训三人都是捐钱二十千文。另外还有监生李习谟、李习诰兄弟和李文集都是捐钱十千文。从这大概能够确定李寿荣跟李习训、李盛晖父子都是柘溪李氏的族人,因此李寿荣(原名李丁华)的谱名可能就是李习铭。
同治《浏阳县志》选举举人李丁华浏阳柘溪李氏与唐名将西平王李晟
尽管没有找到族谱,但我们还是可以看一下这个出了三位举人,建有六栋堂的柘溪李氏家族的世系源流,值得注意的是,同在浏阳市金刚镇的何家塅挂榜山何氏家族跟柘溪李氏家族是共祖的,其始迁祖李庸辅、李庸弼兄弟是西平王李晟之孙宜春郡侯李游的后裔,由江西迁来浏阳。
远祖世系:
李芝(赠陇州刺史)——李嵩(岷州刺史)——李思恭(洮州刺史)——李钦——李晟(平西郡王)——李宪(陇西郡公)——李游(宜春郡侯)、李绳——
浏阳南乡柘溪李氏(西平堂)
柘溪李氏出自唐中期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县)名将李晟(字良器,封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李晟第十子李宪(字章武)曾任江南西道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后拜岭南节度使,封陇西郡公,李宪长子李游曾任袁州刺史,封宜春郡侯,与弟李绳家宜春,后裔分布于江右南昌、袁州、吉安等地。
元末,居南昌府丰城县的李游裔孙李庸弼(字殿良)为避陈友谅之乱,与兄李庸辅(字元臣)从江西丰城湖茫移居吉安府吉水县,复徙袁州,后再迁湖广浏阳,落籍浏南柘溪市董家园,李庸弼为柘溪李氏始迁祖。至今历六百四十余年,已传25代,男丁近万人,族人分布于浏阳、醴陵、上栗等地。聚居于今浏阳市金刚镇星星村,村上有祖屋六栋堂、李氏家庙(在庵场坪)。光绪三十一年(年)李观平主修族谱,民国二十八年(年)续修。
柘溪李氏字派:
文观士习盛,行景性先纯。守道贻宗典,贤良绍万春。
挂榜山何氏宗祠浏阳南乡挂榜山何氏(九九堂)
柘溪李氏始迁祖李庸弼之兄李庸輔(字元臣)与弟由吉安府吉水县徙居袁州,后再迁浏南柘溪,庸辅公赘于何君佐之女何回姑,生二子,何李评(字若鉴)、何李谟(字丕显),承何姓(将何姓冠于李姓之上)。至三世改何姓,评公长子何时侃(字貢才)为改何姓祖。至五世何一廉(字榜山),生三子,何廷琏(字前台)、何廷璪(字前江)、何廷璲(字前塘)。三公下士字辈衍为十一大房,分别是琏公下士彝(字用明)、士志(字启明,该房后止)、士乾(字粹明);璪公下士政(字新明)、士英(字祥明);璲公下士言(字默庵)、士诚(字性生)、士谟(字玄规)、士训(字允音)、士诰(字尧臣)、士诏(字命臣)。族人分布在浏阳金刚、大瑶、枫林,长沙等地,至年已传22代,人口约余人。谱于民国二十六年(年)六修。
挂榜山何氏字派:
世德承祖,家传继宗。光明正大,贤达宜崇。
浏阳柘溪李氏与金刚镇六栋堂
浏阳市金刚镇六栋堂浏阳市金刚镇的六栋堂最早是清雍正间由柘溪李氏第九世李时郁的次子李锦(字今白,一作金帛)提出修建的,他说“吾族人逾千,贫富难均,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建房九栋,为日后逆境之子孙遮风避雨;置田三百,与无食者果腹。功德自在,吾辈无忧矣。”于是他们九兄弟,准备建起九栋十八厅,但由于当时的规制原因被迫停建,直到康熙四十五年(年)才重新开始建正房六栋,左边加建偏房三栋,于是就有了六栋堂。到李锦的孙子李渭这一代李家发达了,李渭六个儿子,有三个儿子从事鞭炮生意,他家在厦门、汉口等地都设有炮庄,李渭的妻子陶氏主张扩建两旁的厢房。如今六栋堂内廊柱上挂有一副对联:“九栋十八厅王者浩气佑苍生祖德永在;六堂千万代忠孝家风传信义英贤辈出”。
解放后六栋堂被分给了当地老百姓居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柘溪李氏族人李性永率先组织农民成立了金刚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星星农业合作社,年将之建成了全县最大的高级农业社。年李性永被选为全国劳模。年在六栋堂建立千人食堂。然而在大跃进时期,李性永却将六栋堂绘有彩画的楼间板拿来做水上育秧的实验,使六栋堂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初的农业学大寨,李性永为了响应竟然将六栋堂左边的三栋拆除改为了农田,而当时的六栋堂由于居住的人多而侥幸得以保存下来。
三百多年前修建六栋堂的李锦用《锦公遗训》告诫子孙后代“当念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彼此同心同志,互相帮扶,勿以小节生嫌,勿以小忿忘大,克勤克俭,各自创业兴家,光前裕后,庶可以慰予心,略嘱数言,共属守之,毋忘!毋忘!”至今细读,仍是值得子孙世代恪守的家训。
浏阳柘溪李氏与金刚镇灌江桥
浏阳知县陈梦文《灌江桥碑记》明嘉靖二十三年(年)任浏阳县丞,署浏阳县事的广东兴宁人张天赋(字汝德,号叶冈,别号爱梅道人)曾作《捐俸助修灌江桥公出过题》”碧天清晓出南郊,鸡犬桑麻景物饶。笑我未能乘驷马,浪吟聊寄灌江桥。“在张天赋捐工资助修灌江桥的一百八十多年后的雍正九年(年)辛亥冬,浏阳金刚通醴陵的必经之路石坝河上的灌江桥,建成了一座长30多米(十丈)的六墩石桥。历史上灌江桥几经损毁又重修,在建石桥之前,灌江桥曾由建六栋堂的柘溪李氏族人李锦捐建过一座木桥,后木桥被大水冲毁,李锦打算改建为石桥,不料桥还没建人就去世了。之后李锦的孙子李渭继承祖父遗志,捐资建成了这座六墩石桥,时任浏阳知县陈梦文(江南江都举人,雍正七年任浏阳知县)曾作《灌江桥碑记》记录下了李锦、李渭祖孙的善行。乾隆三十年(年)乙酉石桥毁坏,李渭的儿子李文安等复修。到嘉庆四年(年)己未石桥又被毁坏,李渭的后裔进行了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