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湘菜大典第二版湘茶词条
TUhjnbcbe - 2025/1/1 19:52:00

《中国湘菜大典》第二版第一册封面

《中国湘菜大典》第二版“湘茶”补充词条

撰稿陈先枢汤青峰

(第一版中“湘茶”词条本文未录)

《中国湘菜大典》第二版“湘茶”版面

▲唐代灉湖茶

唐朝时,岳州君山已盛产茶叶,《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南有衡山茶,岳州有灉湖之含膏。”唐代诗僧齐己所作茶诗:“灉湖惟上贡,何以惠平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腊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诗中的灉湖茶即君山茶,诗人通过对品闻茶香,细听碾茶之声,欣赏茶汤色如残阳等事茶活动的描述,流露出对君山茶的无比爱慕。贞观十五年(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出发时,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的书籍、陶器、纸、酒、茶叶和很多能工巧匠,这其中带去的茶叶就有岳州名茶“灉湖含膏”,即君山茶。从此饮茶的习俗也由文成公主带进了西藏,茶文化也与西藏的佛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明一统志》一书中也提及“灉湖茶”,并指出:“山有白鹤寺,即灉湖寺,唐时灉湖茶,名白鹤翎。”《岳阳风土地》也有记述:“性白鹤僧园十有余本,土地颇似北苑所出产,一岁不过一、二十,士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陈先枢汤青峰)

▲安化黑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楚之茶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所谓“长沙之铁色”就是指长沙府所辖安化县小淹等地所产蒸压制的黑色毛茶,为当时远销西北地区的大宗商品。有关安化黑茶的文字记载比此更早。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簿片……,“以多为贵”。唐代渠江地域今属安化县小淹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色如铁”正是黑茶的特征之一。又载:“渠江簿片,一斤八十枚。”从唐及五代学者对“渠江簿片”的连续及“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一斤八十枚”等描述看,“渠江簿片”即“长沙铁色”,是安化开发最早,销售最畅的黑茶品种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陈先枢汤青峰)

▲明代黑茶边销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万历十三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值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西北茶商多越境至湖南私运黑茶边销。御史李楠以妨碍茶马法政,请求朝廷禁止。经户部批示,自后西北官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价廉的安化黑茶从此部分打通了直销西北的官营渠道。因此,明代成为安化黑茶的兴盛时期。那时湖南贩运到西北地区的黑茶多产于安化小淹一带,而从长沙集中转运到陕西泾阳,再加工成砖茶销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同时,汉(汉中)茶与湘茶相比,西北番人(少数民族)更偏爱湘茶,如《明史·食货志》所说:“汉茶味甘而薄,湖(南)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利番”成为安化黑茶畅销西北的重要原因。(陈先枢汤青峰)

▲石门夹山:茶禅祖庭茶道源头

石门夹山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东南约15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年),原名“灵泉禅院”。在这个青山环抱、绿水涓涓的灵秀之地孕育了“茶禅一味”的“茶禅文化”。“茶禅一味”的精髓是茶与禅在精神上相通,重在清远、衡和、幽静的化境。饮茶有助于参禅时的冥思、省悟,并体味出澄心静虑和超凡脱俗的意韵。作为茶禅文化的杰出代表,首推唐之善会与宋之圆悟两位大师。公元年,唐代高僧善会(人称夹山和尚,俗姓廖,广东岘亭人)重开夹山寺场,布经说法十余年,成为夹山传灯祖师。北宋政和年间(—年),圆悟克勤大师主持灵泉禅院(即夹山寺),在夹山寺以茶参禅,因茶悟道,在其碧崖方室编著了10本《佛果圆悟禅师碧崖录》,并在夹山寺宣讲唱说“颂古百则”。该书在录“百则”的每一则之前,先加“垂示”以作解题提示;列出“本则”后再逐句评论,介绍公案提出者的简历,并就其警句加以评唱,自作颂语,最后又评唱之。圆悟克勤大师的思想精义和这种独特的传法方式,形成了该寺特有的碧岩禅风,并逐渐流传于国内外。此书传及后世,其子弟遍及东南亚,惠泽深远,茶文化专家考证夹山是正宗的茶道源头。圆悟禅师亲书“茶禅一味”的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珍藏于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尊奉为日本茶道之魂,自此茶道盛行于日本。(陈先枢汤青峰)

石门夹山寺

▲元代茶政

元朝时期,湖南茶叶交易愈来愈广泛,并开始生产大量“边茶”。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元政府在湖南设岳州、常德府、潭州榷茶提举司,施征收茶税之职。征税茶分为末茶和草茶两类,税额不同。草茶即散条形茶,末茶则是将采摘的茶“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将其制成饼,饮用时须将茶饼捣碎。元政府统一管理茶叶的生产与经营,并开放西北茶市,茶叶交易日益广泛,促进了茶叶的加工生产,扩大了茶叶的贸易范围。(陈先枢汤青峰)

▲明代茶马交易

马车是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马的需求量很大。明初实行茶叶官营,除为了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外,主要是为了控制马的货源。由于湖南及长沙茶叶贩运贸易的活跃,使茶叶的官营政策受到很大的冲击。《明史·食货志》记载,万历十三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值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西北茶商多越境至湖南私运黑茶边销。御史李楠以妨碍茶马法政,请求朝廷禁止。经户部批示,自后西北官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价廉的湘茶从此部分打通了直销西北的官营渠道。同时,汉(汉中)茶与湘茶相比,西北番人(少数民族)更偏爱湘茶,如《明史·食货志》所说:“汉茶味甘而薄,湖(南)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后来湖茶逐步取代汉茶,形成以湖茶为主的格局。明朝汤显祖《茶马》诗记述:“秦晋有茶贾,楚蜀多茶旗。金城洮河间,行引正参差。绣衣来汉中,烘作相追随。以篦计分率,半分军国资。番马直三十,酬篦二十余。”,并感叹“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仑卒非长弛”,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爱。湖南黑茶每年以数万吨计的运往西北易马,对巩固边防和增进边疆经济贸易,作出了长达余年的历史贡献。(陈先枢汤青峰)

▲清代花卷茶

清代是安化黑茶的又一兴盛期。道光元年()以前,陕西商人驻长沙府益阳县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行栈雇人下乡采办茶叶原料,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又改为“百两茶”,踩成小圆柱形。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而成花卷,每支净重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所以又称“千两茶”,圆柱长5尺(.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小淹等地为其主要产地,踩制工艺独特,花卷做工精良,曾有茶商用水试浸,经七年茶心不湿。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l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两,数量较少。最盛时期,在安化经营花卷茶的商号有30多家,小淹镇有晋褔隆、豫亨、吉盛昶等著名茶号。这些茶号年产花卷茶3-4万支,主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察哈尔、绥远一带。(陈先枢汤青峰)

花卷茶

▲湖南茶泉

历代茶人亦以“水为茶之母”,精茶名泉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因此精于茶道的人在取水这个方面,也有很多讲究。煮茶择水的标准、水质优劣的评述,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效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从此,煮茶之水就有了等级之分。水于茶的重要性,得到古今茶人的认同,但并非所有的好水皆能泡全部的好茶。由于茶与水的成分差异,必须用某种特定的好水才能冲泡出壶中妙品。湖南境内山灵水秀,自古以来有不少名泉。按照陆羽在《茶经》所说:“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即煮茶最好用茶叶所产地的水。“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在芙蓉国里,“岳麓毛尖,白鹤泉水”,“长沙茶,白沙水”,以及“金井茶,金井水”,“沩山茶,芦花水”,“石门茶,壶瓶液”,“云雾茶,虎跑泉”,“郴州茶,圆泉水”等相映生辉,成为湖湘品茗鉴泉的佳话趣谈。(陈先枢汤青峰)

长沙县金井

▲岳州窑青瓷茶具

陆羽《茶经》四之器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年经考古挖掘始知岳州窑系湘阴城南铁角嘴窑头山一带,发现裸露在窑地的大量文物。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树镇百梅村,又发现15万平方米的百梅窑址,最厚的文物堆积在2.5米以上,出土文物碗、缽、碟、壶、瓶、罐,釉色多样清鲜,纹饰讲究,上层为宋瓷,下层为东汉青瓷。岳州瓷的釉色以青绿居多,青黄者少,釉层较薄,具有玻璃质感渗着光亮。初唐,岳州瓷大多只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釉开细片,成为该窑产品的一特色。《茶经》中指的岳瓷和越瓷一样,较其他瓷色青,并评说“青则益茶”。从出土文物来看,岳窑的青瓷、生活瓷、工艺瓷都有生产。生活瓷有隋代的青瓷小杯、青瓷足杯,东晋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炉,东汉的青瓷双系壶,三国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瓷碗。工艺瓷有车马人物、动物、家禽等。晋代青瓷穿山甲及鸡埘造型美观,逼真逗趣,体现出十分高超的技艺。中唐以后,岳州窑开始衰落。(陈先枢汤青峰)

▲长沙窑圆口玉璧底“茶”字青瓷碗

长沙窑的茶碗品种很多,多数茶碗的高度为4.5厘米左右,口径15.4厘米。早期生产的茶碗以圆口厚胎玉璧底青瓷碗为主,也有敞口玉璧的青瓷碗。中晚期生产的茶碗,品种较多,有各种花口圈足碗,还有多种绘有花草图形装饰的藻胎等。圆口玉璧底“茶”字青瓷碗,是唐代的主要饮茶器具,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作为实证信物有力地证明了民间茶碗与其它饮、食具分用的历史事实和大致年代。其碗通常高4.5厘米左右,口径15.4厘米,碗心书有“荼碗”二字。“荼”是茶的古字,陆羽《茶经》以前“荼”与“茶”字互用。之后,茶与荼二字从间、形、义3个方面才彻底区分开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碗为长沙窑的标准茶碗,它的生产年代应在长沙窑创立的早期,即初、中唐时期。(陈先枢汤青峰)

圆口玉璧底“茶碗”字青瓷碗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印椰枣纹壶

长沙窑生产的壶,在长沙窑题记中称之为瓶,是唐、宋时盛茶汤点茶的器具,可能还兼及汲水或盛水的器具,其主要器形有喇叭形大口壶、短流执手瓶、小口短流系纽壶、横柄壶、小扁壶等。青釉褐斑贴印椰枣纹壶通高19.5厘米左右,口径6.5厘米,喇叭口,短嘴、低圈足,肩部附有系纽,把与肩、腹相接,壶身施以一色釉,一改青白瓷重釉色不重纹饰之风,采用贴、印手法,饰有褐斑椰枣纹,整体造型敦实厚重,但朴实中透出秀丽,纹饰椰枣也十分形象逼真,由于椰枣当时从西域传入中国内陆不久,因此在当时还有一种异域风情,从各方面来看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长沙窑中的珍品,唐代茶具中的稀有之物。古代长沙窑陶瓷在陶瓷工艺中融入诗词、绘画、题记等创举,将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完美结合于一体,使陶瓷在原有的瓷艺美、造型美基础上实现了多种艺术的融合,更加增强了艺术美感。在其带动下,参与陶瓷诗词、绘画、题记的人越来越多,身份也越来越高,文人墨客甚至皇帝也参与其中,使中国陶瓷完成实用器具,实用工艺品、工艺品到艺术品的提升全过程,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陈先枢汤青峰)

青釉褐斑贴印椰枣纹壶

▲长沙窑擂茶钵

长沙窑出土茶擂钵,呈碗状,通高5厘米左右,口径15厘米,平底,内壁刻有放射形沟妆纹图案,既增强搓揉茶料时的摩擦力,又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茶器,使之粗中有细,俗中见雅,不失为珍贵的茶具文物。擂钵,加工釉粉叶使用的器皿。造型有敞口、撇口之分。器外施釉至口沿,器内刻有很深的直条纹,呈带饰的鱼纹和莲花纹。始于唐,盛于宋。在今天仍广泛使用。作食具用的擂钵一般体型较大,但也有例外,如现在湖南桃江、安化县的擂茶,因饮食的人多,擂的东西有芝麻、花生、黄豆、大米等物,所以与其他食具擂钵是分用或共用的。作为古代碾茶器具,用于碾、擂茶和搓揉掺茶作料以制成擂茶用的茶钵,器型一般很小,其使用也有明显的区域性。今天湖南桃源也以芝麻、生姜和盐为原料,有三生汤之称的清水擂茶就还使用这种器具。另外,长沙益阳、湘阴等地盛行喝芝麻豆子姜盐茶的地区也仍在使用这种茶擂钵,器型稍有变化,多为尖底,内壁刻有单一放射形沟妆纹,主要用来擂盐渍姜,使之在茶水中味道更容易发挥出来。(陈先枢汤青峰)

▲长沙窑瓷茶碾

茶碾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出土于长沙汉墓中的茶碾,形态制法各异,造型朴实。从“元和五年”、“大中”、“天成四年五月造”等题记看,知其为晚唐、五代产品,这和茶史的发展过程相吻合。通常由碾架、碾槽和碾轮组成。碾架呈长方形,四壁印有图案,或设有缕空状器座,也有外表绘有釉彩花纹的。槽身正中,有梭状凹槽,盛放炙烤后捶成碎块的饼茶。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为“堕”,呈圆饼状,中间厚,边缘薄,轮的中间,有一孔,用来安插轴木。用双手推拉轴木,可使碾轮在槽内来回转动,碾碎茶饼。在长沙窑出土的瓷茶碾中,有一件的碾槽底部,刻有“天成四年五月造也”字样。使用“天成”年号的,自南朝至五代都有,但南朝梁国萧渊明的“天成”年号仅在公元年的2个多月里使用过,可见茶碾非那时所造。五代长沙窑瓷茶碾与唐代瓷茶碾相比,其结构没有多大的变化,其质量与河南偃师出土的唐代瓷碾也不相上下,其民用性质当然使其在质地和装饰的高贵、细致无法和陕西扶风法门寺宫出土的宫廷使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相比,但它同样是中华茶具的历史瑰宝。(陈先枢汤青峰)

▲竹木茶器具

隋唐以前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清代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湖南许多茶区,如益阳、邵阳、君山等也是著名竹乡,历史上这些地方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在湘西一些农村还有用葫芦作盛茶用具的,炎热天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务农,用葫芦装茶特别方便,这些用具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朮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旅游产品市场很有销路。竹木质地朴素无华且不导热,用于制作茶具有保温不烫手等优点。另外,竹木还有天然纹理,做出的茶具别具一格,很耐观赏。目前主要用竹木制作茶盘、茶池、茶道具、茶叶罐等,也有少数地区用木茶碗饮茶。(陈先枢汤青峰)

▲湘茶广告文化

湘茶广告始于清光绪年间,当年《湘报》在全国最先刊登茶业广告,如新开“恒兴祥茶号”连续在《湘报》登广告,广告文称:“恒兴祥茶号开设省城柑子园口,专办各种名茶,发客童叟无欺,其价格外公道。凡赐顾者请认本号招牌为记,庶不致误”。民国时报纸商业广告大兴,今天仍能查到当时长沙元兴、玉壶春等茶庄的报纸广告。玉壶春茶庄的广告文采用打油诗形式,紧扣消费者心理,颇具特色:“保安甘和茶,始创第一家。经营数十载,赏识遍中华。药妙煎茶好,非同乱甘夸。家中长备饮,获益确无差。”长沙茶庄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除接二连三的报纸宣传之外,其他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广播、月份、牌画、电影铁幕、铁路车站及沿线广告等,花样繁多。当时,电话已有所普及,人们习惯在送话器一端包块绸布。茶庄也敏锐地将此视为契机,加工出印有“电话要茶,随时送到,成兴茶庄敬赠”字样的绸布分发给用户。为推销袋茶,有的茶庄还在杂货店、裕池、旅社、茶摊等处广设代销点,统一制作彩色铁招牌,“代销××茶庄茶”的广告一时遍及大街小巷。一些茶庄在浴池、旅社内的窗帘印上广告的同时,又在不少茶园,剧园、剧院等名角演出所用的桌围面料上缝绣演员的大名,下缀“××茶庄敬赠”字样,并不断换新。同时传统的楹联不仅悬挂在各茶庄、茶号,而且印在各种广告品上,如:“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起玉瓯青”、“幽借山巅云雾质,香凭崖畔芝兰魂”、“制出月华圆若镜,切来云片薄如罗”、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团先占一枝春”等。(陈先枢汤青峰)

年詹恒大茶庄广告

▲地名中的茶亭

茶亭、茶棚等建筑物的出现,是茶饮普及,为日常生活必需的见证。茶亭多建筑在离村镇人家较远的交通要道之处,大多是木制结构,木柱木顶,走角飞檐,内设茶缸、茶桶、木条板凳,一般免费提供茶水,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也可以避雨。有的纯粹是一座房子,里面住了人,负责提供茶水。天黑前赶不回家的人,借宿茶亭,明早再继续上路。地址通常选择在岭头或清洌的山泉边。长沙巿南门外回龙山下过去有座著名的义茶亭。“义茶”当然是不收分文的“施茶”,义茶亭的对联道出了建亭者的初衷,联曰:“不费一文钱,过客莫嫌茶叶淡;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到20世纪中叶亭子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了一个“义茶亭”的街名。如今,连“义茶亭”这条街也不存在了,它已成为省财政厅驻地的一部分。在今天的长沙地区,以茶亭命名的地名,辖区地域行政级别最高的要属望城区的茶亭镇。茶亭镇旧有“歇凉茶亭”,相传为清代当地乡官张子初捐建。今亭已不存在,但有副茶亭联流传至今,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众生不妨坐坐;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大家打个哈哈。”(陈先枢汤青峰)

▲宁乡古茶亭

长沙地区保存茶亭较多之地为宁乡沩山。沩山茶亭多且出名,得益于茶。司徒岭茶亭位于宁乡巷子口镇与安化县交接的司徒岭,清光绪十四年(年),宁乡、安化百姓在司徒岭上修建司徒茶亭,为过路人歇脚而建。亭呈长方棚屋形,人字形坡屋顶,盖小青瓦,以以木柱支撑,孤立于山野之间,给人以清新之感。茶亭由宁乡、安化两地派人长住,烧茶水义务供应过路行人,义务供应茶水的善举一直沿袭至上世纪中叶。古亭后口水井,壁崖缝中有酒杯口大的泉水涌入井中,长年不断,清凉可口,故此亭又称凉水井亭。旧有题茶亭联,流传甚广。其一:“野鸟啼风,絮语劝君姑且息;山花媚目,点头笑客不须忙。”其二:“四在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南风亭则位于巷子口镇通往安化东山要道上,木架结构,建于清同治年间(—)。亭名出自舜帝《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民之愠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亭建在南风塅去东山的山坳上,长10余米,宽4米,过道外侧6个大木柱间设有固定木条凳供人歇息。亭南北走向,又设在坳头关口,每当赤日炎天,人们爬山越岭,酷暑难当,一经进入茶亭,凉风习习,如入仙境,故名南风亭。原亭中设四季设有茶水,免费供路人饮用。南方门额书“南风亭”三字,笔力苍劲雄浑,门联为南风塅清末秀才龚稀星所撰,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的老师李藕苏所书。联云:“南去北来,过客何妨聊坐坐;风和日暖,劝君且莫急忙忙。”(陈先枢汤青峰)

▲岳障东的茶亭联

岳障东,字蔗坡,号百川,宁乡县沙田乡水源村人,清末举人,曾任道州学政,有诗名,著有《亦檄轩诗集》行世,但他更擅长的是撰茶亭联,在湖南多处茶亭都留下了茶联。惠同桥茶联,其一:“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圮来?”其二:“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絮;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茶瓯。”宁乡沩山长香岭茶亭联和堆子山茶亭联亦为岳障东所撰。长香岭茶亭联为:“绝磴古沩峰,正宜茶话舒筋,天际行云同客憩;孤亭老秋树,为爱松涛到耳,山深警夜有龙吟。”堆子山茶亭联:“古来除芳泽美人,谁个怜才,请看蜀客尘衫,病渴同嘲司马赋;公余造莲花君子,借他消暑,擎出沩山露叶,思家欲学季鹰归。”上联从美人怜才想到蜀客尘衫,结合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才与茶亭牵上关系。下联却用‘借他消暑’、‘沩山露叶’引出张翰思归的思想,使人飘飘欲仙。季鹰为张翰的字,张翰,西晋吴县(今苏州)人,有文才而纵任不拘,时人比之阮籍,因思念家乡美味常有弃官归隐之心。这些茶亭联写得各有特色,小小的茶亭,朴实无华的民风,殷勤的主人,亲切的对联,甘醇的茶水,交换着乡民的关怀与体贴,传递着乡情和温馨,也善化着世道人心。(陈先枢汤青峰)

▲孙思邈妙论茶叶药用功能

孙思邈(约—),隋唐间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并广泛涉猎经史百家与佛教典籍。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均曾召其作官,皆辞不就。一生致力于医药学研究,总结了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并广收方药、针灸等著作。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还自注《老子》《庄子》,又撰《枕中素书》。孙思邈首次对茶叶的药用保健功能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在其所撰《千金食治·菜蔬》中云:“茗叶,味甘咸、酸、冷,无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悦志,微动气。黄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相传孙思邈晚年隐居长沙地区,以致长沙地区药王崇拜盛行千年而不衰,市内有“药王街”、“药王宫”、“洗药庵”、“洗药井”等街道和遗迹,市郊浏阳也有“孙隐山”、“洗药桥”、“炼丹台”、“升冲观”等地名,近年来还兴建了孙思邈公园。孙思邈年幼多病而最终寿高岁,成为人中之瑞,被尊为道教祖师之一。宋徽宗时大兴道教,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长沙由此建起了“药王宫”。(陈先枢汤青峰)

孙思邈

▲茶圣陆羽在湖南

陆羽(—),字鸿渐,号东冈子,自称桑苎翁,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以嗜茶名于时,后世誉为茶圣。唐肃宗时隐居苕溪,写成《茶经》三卷。据考证,陆羽一生可能有三次到过湖南,其中至少二次在长沙有过相当长的逗留时间。大历元年(年)秋,他与御史大夫李季卿第一次相见,当李问及陆所历之地各茶泉水味情况时,陆羽有“郴州圆泉第十八”之语。说明他到过郴州。贞元五年(年)寓居江西上饶,而郴州紧挨江西著名茶区遂川等地,因此他此时到郴州的可能性较大。陆羽另外两次的湖南之行事实相对比较清楚。一次是建中(—)初年,戴叔伦(—)作湖南观察使,曹王李皋的幕宾时,邀请陆羽到了长沙。在长沙,陆羽兴奋的是巧遇了戴叔伦的好友,他倾慕已久的书僧怀素。陆羽与怀素相识后,很快成为挚友。对照怀素的气势恢弘,笔势狂纵的代表作《自叙帖》,陆羽将怀素与颜真卿的这段轶事写成了《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贞元二年(年),已寓居江西洪州的陆羽,在怀素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还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这位性情疏敏,才艺卓绝的忘年交,留下了《僧怀素传》。陆羽第二次到长沙是在红颜知已、青梅竹马的好友,才女李季兰被唐德宗命人打死之后,无限伤心的陆羽在朋友们的一再劝说下,贞元五年()踏上了西入江西的旅途,寓居江西上饶。大约也就是在这一年,陆羽受湖南观察使裴胄的盛情之邀,离开江西再次进入湖南,在长沙做了裴胄的幕宾,但到秋天,就应李复之邀去了岭南的广州。(陈先枢汤青峰)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

▲王夫之与南岳茶

王夫之(—),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畺斋,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少负俊才,读书十行俱下。王夫之曾在莲花峰下住了九年,对南岳云雾茶非常熟悉。他在清顺治十六年(年)所作的《南岳摘茶词十首》中,艺术地描绘出了南岳山上茶民们采茶的景色,采茶、焙茶、炒茶的细节和茶的优秀品种。诗中“湿云不起万峰连,云里闻他笑语喧,一似庭烟烟月夜,南湖北浦钓鱼船”与“晴天不采意如何,带雨捎云摘倍多,一色石姜蕉笠子,不须绿箬衬青蓑”联到一起来细细欣赏,乃是一幅浮沉于南岳万峰烟雨朦胧的水墨画,心醉神迷的一刹那间,采茶女孩子们的笑语欢声,从石姜笠子间流出,萦绕耳底。飘扬在浩荡云海,香翠茶海中的茶歌与八百里洞庭月夜里南湖北浦的渔歌,大有异曲同工、异地同情之感。《南岳摘茶词十首》其十云:“沙弥新学唱皈依,板眼初清错字稀。贪听姨姨采茶曲,家鸡又逐鸭凫飞。”小和尚新近学唱佛歌,节奏基本清楚,但错字依稀可以听出,他不专心唱佛歌,却偏爱听娘姨的采茶曲,采茶曲唱的是,家鸡又随着野鸭子飞了。《摘茶诗》以此结尾,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王夫之在他的《莲峰志》物产条里对南岳茶还有这么一段论述:“沿山皆茶,冬雪初霁,吐白花满川谷,弥望新粲,异香拂人。寒蝶冻馀,迎距宛转如春日,雨前采笋芽明焙,以峰泉试之,浮乳甘香,不在徽歙下矣。”冬末春初,积雪初晴,满山满谷都是白色的山花,蝴蝶在丛中飞舞。这是一种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不是久住南岳峰间,是难以领略这种美景美境的。王夫之的赞美与描述是南岳茶文化中精彩的一页。(陈先枢朱海燕)

▲谭嗣同与湖南焙茶公司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人,谭嗣同为维新变法而慷慨就义的事迹家喻户晓,而他推进湖南茶近代化的一段史实却鲜为人知。19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市场以及国内西北市场茶叶需求量激增,湘茶的生产和销售发展迅速。起初长沙府主要产绿茶和黑茶,绿茶销省内和邻近各省,黑茶则远销西北陕、甘、新疆及内外蒙古一带,故俗称“边茶”。咸丰(—)初年由于欧美市场的开拓,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骤增,促使沿海外国商行纷纷到内地收购茶叶。浏阳的许多麻农改种茶叶,谭嗣同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一趋势,他在《浏阳麻利述》中说:“茶船入汉口,收茶不计值,湘茶转运近捷,茶者辄抵巨富,于是皆舍麻言茶利。”同治至光绪间湘茶的生产与销售进入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

湖南巡抚陈宝箴敦请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办“两湖机器制茶总公司”,并在长沙设立分公司。两湖机器制茶总公司长沙分公司又名湖南焙茶公司,由谭嗣同任总办。1年5月19日《湘报》第六十四号报道说:“香帅(张之洞)在鄂创立制茶公司,业委穆和德为督办,而湖南茶务实为大宗,长沙亦须设公司。昨香帅由驿排递公文已札委本馆谭复生观察嗣同总办湖南焙茶公司,纠集绅商领本购办机器,建立厂基,将来茶务可望振兴也。”在谭嗣同的积极筹措下,焙茶公司于6月开业,并制订了简明章程。8月21日,谭嗣同抵京,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9月28日,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斩杀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仅存在3个月之久的湖南焙茶公司随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而告终。公司虽已不存,但由于茶商从中得到了实惠,故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逐步在民间推广,茶业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已势不可挡,如有报道说,浏阳茶“制造亦参仿新法,贵而得善价”,“浏城允升吉、天福祥等庄皆争先收买,每百斤给价四十串有奇”,庄家和茶农皆大欢喜。以致清末民初湘茶又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勃兴期。(陈先枢汤青峰)

▲齐白石画茶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齐白石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擅长画、印、诗和书法,尤其以画印最突出。他以自然为师,画风清新明快,花鸟鱼虫,均栩栩如生,极富神韵。有人称他晚年的画作“独出匠心,用大笔,泼墨淋漓,气韵雄逸。”他画的《煮茶图》只画一把旧茶壶、一篝柴火、一把破蒲扇,全画未见煮茶人,却把煮茶人的悠然茶趣刻画得惟妙惟肖,与“蛙声十里出山泉”有异曲同工之妙。齐白石晚年的另一幅《茶具图》更在“似与不似之间”,寥寥数笔就绘出一只瓷壶,两只小瓷杯,毫无雕琢和富丽之感,茶杯一前一后,与壶相拥,壶嘴画得十分突出,老人对乡间茶饮的怀恋之情跃然纸上。而送“毛主席正”的《茶具梅花图》更具想象力,茶壶只画出了顶部,壶身不知哪去了,任由读者去想,外加两只茶杯,一枝红梅,显得简单平淡却又十分意味深长,亦或是是两位大师在品茶谈心。

齐白石《煮茶图》

齐白石的印章风格也很独特,篆刻《茶香》尤值得一提,“茶香”二字笔画简单,粗细各异,收束处变化微妙而丰富。二字下紧下松,上部笔划破石而出,寓意茶文化的源远流长;香字与茶字中部相连,寓意香从茶而出;印下方大块留红,则寓意茶香日溢,长久留芳,真可谓匠心独运。(陈先枢汤青峰)

齐白石篆刻《茶香》

▲当代茶圣吴觉农与湖南茶业

吴觉农(—),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以示为振兴中国农业而奋斗之志。浙江上虞人,曾任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吴觉农早年就读于浙江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时就对茶叶发生了兴趣。年考取日本茶叶专业官费留学生。年底回国后与胡浩川合著《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一书。在吴觉农的推动下,湖南也建立了茶叶改良试验场。年原湖南茶叶讲习所正式改为湖南茶事试验场,增设长沙高桥分场,面积约80亩。后更名高桥茶场,成为今湖南茶叶科学研究所的前身。年,在吴觉农的引荐下由上海购入动力制茶机械5台,是为湖南应用茶叶初制机械之始。年7月,第三农事试验场所并于湖南省农业改进所,名为茶作组,辖安化茶场及高桥分场。20世纪20—40年代吴觉农多次来湖南进行茶业调查,为湘省茶史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中国实业》第一卷所载吴觉农《湖南茶叶视察报告书》评论说:“此为(湘省)红茶制造之创始,亦即湖南茶对外贸易发展之嚆矢。”吴觉农对长沙县高桥茶市的历史也有过记载,于年撰写的《湖南产茶概部调查》记载:“长沙锦绣镇(即今高桥镇)的绿茶早负盛名”,“高桥向为茶商云集之地,设立茶行十余家,规模宏大,贸易繁盛。除本县及平、浏茶商集资经营外,尚有外邦至此贸易。……所有红茶悉由金井河或高桥交船启运,至捞刀河过载入湘江至洞庭运售汉口。”吴觉农致力搜集中国各产茶省、县有关茶业资料,对湖南茶业犹感兴趣,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湖南茶业史话》。(陈先枢汤青峰)

吴觉农

▲杨开慧之兄杨开智与湖南茶业

安化黄沙坪是黑茶之路之起点,20世纪30年代益阳中共第一个特支委曾在此成立,杨开慧之兄杨开智在永泰福茶号住了长达3年之久,与永泰福老板李梅森有着深厚的友谊。杨开智还是湖南茶叶研究所首任所长。年11月,湖南在长沙小吴门外大操场旁筹设湖南茶叶讲习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培养茶叶中级技术人员。年,讲习所迁长沙岳麓书院道乡祠。年迁安化小淹镇。年迁安化黄沙坪镇。年,讲习所奉令停办,改为湖南茶事试验场。年,设立湖南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场地在今长沙县高桥镇,是为湖南茶叶研究所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省农林厅接管,杨开智任首任所长。杨开智后又任中国茶叶公司安化茶场第一任场长、湖南省茶叶公司首任经理。20世纪50年代他曾致信黄沙坪区公所,称李梅森为“茶界名人”“开明人士”,对革命有贡献,并将其3年之经历告之,使李免受历次运动的劫难。李梅森先生在弥留之际,曾特意叮嘱后辈,秉承祖业,细心保存各种样品资料,以及著名书法家黄自元亲题的老木招牌。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创黄沙坪地区茶业辉煌,再亮永泰福老字号的盛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多方努力,永泰福茶号在黄沙坪正式恢复,“永泰福记”老牌千两茶很快在国内供不应求,甚至远销至台湾、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陈先枢汤青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湘菜大典第二版湘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