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周莉)走出校门、走出家乡,用脚步丈量大千世界。11月20日上午,来自浏阳市浏阳河中学的余名学子统一着装,集体登上校门前的大巴车,开启为期两天的“探寻丝路文明、品读湖湘文化”秋季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在湖大校园中,浏阳河中学部分学生与毛泽东人像合影留念
一地一文化,一校一特色,一馆一风格,一园一世界。在两天一晚的行程中,来自浏阳河中学的同学们一步一个脚印,分别探访了新华联铜官窑、湖南大学、长沙博物馆、长沙园林生态园等研学课程学习点。美丽的光景,美好的年华,同学们美好的笑脸给正走向冷冬的时节增添了许多的生气勃勃。
▲在爱晚亭前,浏阳河中学部分学生像合影留念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的美誉早已名扬海内外,这里也是这群初三学子心生向往的读书地方。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一边聆听着解说,一边领略着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古朴风韵的亭台楼阁,宽阔秀美的人文景观,书香浓厚的学习氛围,随处可见的读书身影,让同学们对这所百年名校肃然起敬。
“一直好奇大学校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希望几年后,我也能考上重点大学。”走在湖南大学的校道上,班班长肖昕同学被湖南大学的校园景色深深吸引着。她小声地告诉记者,参观湖南大学可以算是提前体验了一回大学校园生活,也明白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未来将继续努力学习。
▲听着讲解员的解说,同学们探头仔细观察“浏城桥1号墓”的组成
超名学生走出校园初踏社会,如何保障安全和设计好研学路线尤为重要。为强化研学旅行意识,进入研学旅行状态,学校早前专门举行了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专项会议。
“要做到研有所获,学有所得,旅有所悟,行有所成。”会上,校长肖劲松重点强调出行要注意学生安全问题,明确指出,“研学”就是学生们认识伙伴、融入集体、拓展眼界、增长见识的好契机,并再三嘱咐同学们做好准备,开启一段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研学旅程。
▲大家学习千年沉船“黑石号”的故事和它背后的长沙窑传奇历史
“‘研学’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要下真功夫了。”担任本次活动校方领队负责人的黄德辉老师对“研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表示,要把“研学”做好做精,就得分别从“研”和“学”上花心思,“‘研’就是要让学生去看、去摸、去闻、去亲身体验,‘学’是要学生从打从心里去记住沿途所见所闻,提升知识面,要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长沙博物馆里,当看到一边认真听讲解一边认真做笔记的同学们时,黄德辉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教育一线工作已有31年,每每看到学生们在旅途中有成长与收获,都打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参观完长沙博物馆后,同学们都积极的“打卡”合影
“一场好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就是学生人生中一次力量的行走。”对于本次课程路线的安排,校长肖劲松解释道。在博物馆内,学生们用眼睛发现了自然和人文的美,用心感悟和体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湖湘文化的历史精髓;走进千年学府中,切身感受名校的氛围,领悟大学的科学与人文精神,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在生态基地中,学生们通过集体食宿的生活方式,增加了集体生活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在体验活动中提升素质,培养综合能力。
社会就是一所大学,自然、人文等无不是学习的好素材。“这趟研学旅行走下来,同学们收获满满,大学的游历,文明的传承赋予了同学们课堂外的智慧,开启了知识世界之窗。未来,浏阳河中学将继续做好研学实践教育工作,踏实走好研学每一步。”校长肖劲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