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浏阳一路往东,沿着大浏高速穿越大围山脉,一个小时的车程便能到达江西省铜鼓县。与浏为邻的铜鼓,人口14万,为浏阳的十分之一;总面积平方公里,为浏阳的十分之三。对此,铜鼓人有着自己的理解:人口不多、客家山歌;面积不大、风景如画。事实上,除了对资源与生态优势的认识越来越深,近年来铜鼓人向西发展的决心亦越来越坚定。
铜鼓人对来自大围山另一边的浏阳人总是报以极大的热情,除了客家人的好客本性,还与铜鼓“调头向西”方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铜鼓县委宣传部,面对记者的到来,铜鼓人特意摆上水果与小吃招待。而在其中,记者发现了产自浏阳的“九道湾”食品。“这是我们铜鼓‘调头向西’发展的又一个生动事例啊。”《今日铜鼓》报社社长樊爱东哈哈大笑。不论是在铜鼓的**机关,还是民间,人们对“调头向西”四个字的认识,有如当年浏阳人对“进百强、冠三湘”一样,深入人心、耳熟能详。
年,一场以“思想大解放推动赶超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在铜鼓县蓬勃开展。起因是:铜鼓人发现,自己不仅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弱,而且正在被边缘化——年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年江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扶贫攻坚正式启动。这三项国家层面的*策支持,近在咫尺的铜鼓却都因行*区划、地理因素和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而无法享受。这个有着“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之称的县市,有着高达87.4%的森林覆盖率,“守着好山好水,旅游才刚刚起步。”铜鼓县县委办副主任、旅游局局长赖红霞表示,旅游产业的发展正成为铜鼓的战略重点,她也同时表达出对隔壁浏阳的羡慕。大围山七星岭是铜鼓与浏阳的分水岭,但东西两侧却有着不同的景象——西侧的浏阳大围山开发得如火如荼,不仅获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还成功创建为国家旅游生态示范区。铜鼓将加快大围山开发,积极争取排埠镇至浏阳大围山19公里的旅游公路项目,力争尖尾峡生态漂流和原始森林探险项目落户铜鼓大围山,与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联合打造“两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做到项目互补,客源互推,实现合作共赢。当前铜鼓人正围绕浏阳花炮产业的上下游做着“配套产业”大文章。借着“调头向西”的东风,铜鼓县大塅南山、宇宙两家金属粉末生产企业生产的铝粉、铝镁合金粉就是为浏阳花炮产业配套。正在加速投资新建的江西荣昌纸制品项目已经落户铜鼓,企业专门针对烟花爆竹设计包装用料,旨在使铜鼓的纸制品生产与浏阳的烟花爆竹产业实现对接。铜鼓和浏阳两地20万客家人同宗同根,自古以来双方经贸往来就十分密切,有着独一无二的人脉资源。”铜鼓与湖南浏阳毗邻地区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据初步统计,三代以内的湖南籍人口占全县人口的15%以上,民间婚丧嫁娶、语言文化、饮食结构等方面与浏阳地区有很多共同之处。毗邻浏阳的乡镇居民都能讲流利的浏阳方言。
年财*收入不足4亿元的铜鼓,没有一分钱外援,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硬是砸下2.2亿元,决定打通2.2公里长的花山隧道,让5万百姓告别大山阻隔。铜鼓人将这一举动称之为“愚公移山”的新铜鼓精神。打通隧道、自力更生、全民工程,这和当年拉通的“浏阳精神”何其相像。浏阳电视台湘赣边界行:调头向西的铜鼓(一)浏阳电视台湘赣边界行:调头向西的铜鼓(二)浏阳电视台湘赣边界行:调头向西的铜鼓(三)商务合作